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部分

最初的以色列影片是在巴勒斯坦由來自俄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雅可布·本多夫攝製的(《埃爾茲的猶太人生活》,1912年;《猶太軍團》,1923年)。從1927年到1938年,阿克斯爾洛德拍了若干部紀錄片或半紀錄性影片;1933年有人可能拍過一部無聲故事片,同時巴魯奇·阿加達迪拍了第一部希伯來語的紀錄片,名叫《這裡就是埃爾茲》。此後不久,克倫·海耶松拍了《聖地》這部紀錄片(英語片)。

在1947年,有兩部大型影片拍成:一部是波蘭人約瑟夫·萊泰斯導演的《偉大的諾言》,另一部是由弗洛伊德·克羅斯比攝影極佳的半紀錄性影片《我父親的房子》。後一影片由美國人赫倍特·克林導演,他是紐約紀錄學派培養出來的,早年曾和斯坦倍克一起在墨西哥導演過《被遺忘的鄉村》。他拍的這部劇情很簡單的影片讓觀眾隨著一個男孩子走遍以色列的主要地區,男孩子到處尋找他的雙親,可是始終找不到,因為他的父母早已被納粹殺害了。

同阿拉伯人的戰爭中斷了約瑟夫·克魯姆哥爾德導演的影片《脫離邪惡》,到1951年這部影片才攝製完成。這時在赫茲利亞興建的一個製片廠已經竣工。《24高地沒有回答》是英國人索洛爾德·狄肯遜在1954年導演的。該片的主要女演員是以色列姑娘海婭特·哈拉里特(後來她成了第三次重拍的《賓虛傳》的明星)。這部影片表現戰爭中的一個插曲,它用紀錄片的手法由三篇電影短篇小說組成,其中最好的是對佔領者毫不留情的譴責;它回顧了特拉維夫組織起來抗擊英**隊的情景。這部影片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但同其他外國導演在以色列拍攝的影片一樣,仍是一部主要為國際市場——首先是為美國市場——而生產的影片。

第一部講希伯來語的故事片是《瓊哈丹與泰利》,這是一部中型影片,由兒童們主演,導演是法國人亨利·許內德(曾因《偉大的生活》一片獲1951年讓·維果獎)。《丹娜不知怎麼辦》一片(巴魯奇·迪厄納爾和哈羅德·斯坦堡導演)描寫一個小男孩和他的母牛的故事,具有一種極令人喜歡的民族幽默感。在1960—1965年間攝製的12部至15部的長片中,最好的一部是《月球上的一個洞穴》,由演員兼導演的烏里·佐哈爾根據阿莫斯·克南寫的劇本拍攝,該片故事雖然看起來很怪誕,實際上卻是對當代生活的一個激烈的諷刺。

意第緒語電影在兩次大戰中頗為盛行。在波蘭或在美國拍攝的這種影片專供美洲或歐洲的猶太移民觀看。它們大多取材於用這種日耳曼—希伯來方言寫作的豐富的文學作品,如1937年在華沙由瓦斯辛斯基攝製的《迪布克人》就是根據安—斯基和阿勒—卡西茲尼寫作的話劇改編的。

然而,由於納粹黨徒成百萬地滅絕歐洲的猶太人,各地猶太移民在生活上的同化(這在美國尤其明顯),再加上現代希伯來語在以色列的發展,這種電影日見沒落(正如意第緒語的戲劇和文學一樣)。戰後這些年,用這種為新一代中一部分人所聽不懂的方言製作的影片似乎連12部都不到。

突尼西亞

第一部突尼西亞影片《迦太基的姑娘》攝於1925年,這部影片在角色安排與主題處理上都是完全阿拉伯式的,它由拍攝新聞片的老攝影師薩瑪馬·基克利導演,他在此片之後接著又拍了第二部故事片。

據我們所知,除突尼西亞之外,在無聲電影時期,還沒有別的任何一個北非國家有創立民族電影的企圖。1935年左右,有人在突尼西亞用臨時湊集的資金拍了一部法國與阿拉伯合作的影片《戴爾吉》,由女演員哈茜巴·佈德契主演。之後,J.A.克勒齊也在突尼西亞拍攝了《凱魯萬的瘋子》,但是由於戰爭爆發,他無法完成這部歌唱片。戰後,他作為補償,拍了《南方之子阿里》(由原籍埃及的歌手雷達·凱爾主演),但始終未能實現他征服阿拉伯電影市場的雄心。

1945年後,在首都突尼西亞城建立了“非洲製片廠”,但它只有一個小小的臨時攝影棚及幾個簡陋的洗印室,最多隻能拍攝一些廣告片,或者為法國或美國的紀錄片攝影師與導演(他們在突尼西亞拍攝了不少影片)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服務。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突尼西亞在獨立前夕的1954年有71家電影院,觀眾人次為850萬,也就是平均每一居民購票2張(居民總數360萬)。

1956年以後,突尼西亞政府致力於創立本國的電影。在攝製了一些紀錄片或半紀錄性影片之後,這一努力在《哥哈》一片上獲得引人注意的成果。這是一部法國與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