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弱,處事優柔寡斷,他們在愛情上的不知所措必然導致事業上的失敗。
《倚天屠龍記》的背景是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這樣的“正史”,而書中主角張無忌的成長過程,才是書中的主要線索。這條主要線索,又是緊密地與滅元建明的正史相聯絡,別出機杼“寫野史”。
張無忌自出世就充滿坎坷,歷遭磨難。
在童年、少年顛沛流離的生涯中,遇到很多武林高手,無意中學得一身絕世武功,張無忌後來陰差陽錯地被推舉為“明教”教主,一統武林天下,並統率各路英雄抗擊蒙古大軍,以期光復中原。然而大仁大勇的張無忌,最後卻敵不過自己手下的大將朱元璋,只好眼巴巴把教主之位拱手讓給了朱元璋,讓朱元璋一統天下江山成為皇帝,而他自己卻退出江湖,隱居一隅,天天為心愛的女人趙敏畫眉吟詩……
張無忌在至善中生長和醺陶,是幸運而又極為危險的事情。日後他胸無主見,不堪任事,正是此處的根源。張無忌看到太多人性正面的東西,日後他的心中就是有再大的仇恨也已不能聚成氣候。
謝遜是張無忌精神上的父親和偶像。偶像的力量太強烈,太陽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張無忌形成與謝遜完全相反的性情,是最合乎邏輯的了。
向善的謝遜將他強烈而奇特的愛全部傾注在無忌身上,這愛執著而深入,甚至充滿了獻身的激情。最難得的是小小無忌竟能理解和接受謝遜的這片苦心。在偶像的光芒照耀之下,無忌毫無保留地放棄了自己,完完全全地接納和順從,將精神和肉體都交給敬愛的親人去塑造。這是無忌的幸運,亦是無忌的不幸。無忌由此獲得了厚重堅實的大底氣,但無忌又缺乏個性,總是被動地隨波逐流。
窮髮十載泛歸航,再世為人,再次去迎接塵世生活中真實風浪的沖洗。張翠山和殷素素帶著無忌回到人間,亦就是回到煉獄。致命的考驗和陰謀的糾纏,已命定地拉開他們悲劇的序幕。
迷亂和困惑重擊了幼小的無忌。這個似乎從仙鄉極善之地,從世外桃源下凡來到人世的孩子,怎麼可能搞得懂人世有這麼多的奸詐和罪惡。震撼在他內心悄無聲息地掀動著狂風暴雨,在交戰和流血,在撕裂和分離他既定的認知和觀念,使他變得更為懷疑和無所適從。他必須進行修正和改變。一個內心仁義,外剛內柔,爭強好勝,情感細膩的少年英俠形象,開始浮現出來。
無忌明知自己性命不保,卻關心著俞岱巖的殘疾,從小他就更多地想著別人,少想自己。與周芷若分手時,無忌眼淚奪眶而出,從小他就多愁善感,割捨不下感情之事。與太師父相別,無忌更是淚如泉湧,他的孤苦更讓人憐惜。和常遇春同行,無忌心下傷感,卻不敢流淚,怕惹常遇春不高興,無忌從小就會忍讓和接受委屈。
無忌年紀雖小,說話行事卻有一種大氣象,這是本色和自然的事,這是秉承義父謝遜和其父張翠山的底氣。
無忌居然誤打誤撞,摸摸索索學上了醫,而且醫術漸漸高明,連常遇春的掌傷也給他治好了。無忌心思細密,為人沉靜,正是學醫的好料子,且他還有一種鍥而不捨的求知精神,甚至不能不讓古怪的胡青牛也為之所動,將招數教給了無忌。
胡青牛要先醫無忌而後殺之,無忌聽了只是感嘆:“世人似乎只盼別人都死光了,他才快活,大家學武功,不都是為了打死別人麼?”這赤子之心,純良的善意,是無忌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從小在遠隔人世的荒島上生活,學會的只有真善美,後來到了塵俗社會中,他的初衷卻未曾改變。你看他明明知道父母慘死之事的來由,但他並沒有將報仇掛在口頭放在心上,他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偏激或對人世喪失了信心。
無忌的個案表明,並非身世悲慘,就一定會怨天尤人,泯滅了人性。
無忌醫術漸成,金花婆婆將眾人打傷好來考驗胡青牛的醫術一段,反讓無忌出了許多風頭。少年的無忌,現在竟很有所作為了,讓我們看著心喜。
生死之間的差別其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大。無忌讀《莊子》而再感悟,並且以之為行事處世準則,道家的知雄守雌精神,與他的靜思的性格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在這個世界上,他更傾向於旁觀而不是介入,隨勢而不是干涉。
無忌少年時苦難的流浪歷險,可取名為“苦兒流浪記”。
一個少年,尚不能有自我保護的完全能力,僅憑別人的臨終相托的一句話,便萬里迢迢,帶著更不能自理的小孩去尋父,真是讓人難以想像。無忌的天性純厚、執著,是他行動內在的本色之處。看無忌一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