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排列順序,決定了讀書取功名是一個人成功的第一標誌。所以,商人有錢了,也要捐個官,官商官商,就要比民商有更多的便利。
而寶玉,出身於官宦之家,卻沒有追逐名利之心,看紅樓全書,寶玉的很多行為都很奇怪,比如:他愛嘗少女嘴上的胭脂,愛和小丫頭廝混,只要是女兒用的東西,他都珍惜的要命。他認為天地靈秀都鍾情於女子,而男人,則是須眉濁物。為什麼寶玉會這樣,是不是寶玉是一個好色之徒,還是寶玉有點性別錯亂,反正我看電視劇紅樓夢時,還是少時,覺得寶玉沒有男子氣概,不知大家是否認同。
但如果認真分析寶玉的心態,再看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寶玉對女人的愛和同情,其實是他的一種人文主義的情懷。
中國的封建社會,統治時間之長,對女人的壓迫之深,是世所罕見的。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蒂固,不要說是民間女子,就算是官家女子,也是一樣的不自由。就以賈府為例吧,這些女子,雖然才情無限,但只能在大觀園中綻放,她們的婚姻不自由,林妹妹愛哥哥,但無法抵禦金玉姻緣的命定,迎春本來與世無爭,但嫁了孫少祖,卻被凌虐至死,小姐們尚且如此,丫頭們就更不消說,所以李嬤嬤罵襲人,因為襲人病了,她認為襲人拿大,不理會她,就說,好不好拉出配小子。襲人因此大哭,因為女子的命運自己不能掌握,所以一旦她們結婚後,受著悲慘命運的折磨,基本上都會性格大變。所以,寶玉發出感嘆,女兒嫁人前,好比是珍珠,怎麼嫁了人,竟會變成死魚眼睛了。其中,寶玉不明白,不是女兒變了,而是女人們被社會和命運捉弄、壓迫,改了本來的性情。
最近李安導演的*,因為其中的*鏡頭在網路上被炒的沸沸揚揚,其實,張愛玲原著中,對二人*描寫只是一筆,*要表現的,是女人為了愛,或者是為了自己心目中認為是愛的愛,做出任何犧牲都不在乎,但可笑的是,當一個女人沒有選擇愛情自由的時候,還去為愛殉身,沒有選擇婚姻自由的時候,還要從一而終,所以,性情怎麼會不顛倒。
寶玉對女兒的愛(注意不是女人),其實是一種強烈的人文主義情懷,因為他明白,這些純情女兒,天真爛漫,但快樂時光轉瞬即逝,當她們一旦步入婚姻,就要聽天由命,命運從此不由自己安排。所以,在她們沒有嫁人前,如果能多為她們盡點心,多相處,自然是為她們今後不可未知的生活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麼黛玉葬花,人皆笑痴,唯寶玉理解,黛玉做桃花詩,人皆認為悲切太過,只有寶玉解得詩中之味。所以,黛玉心目中,其實不是不看重封建禮教,但寶玉不求功名,林妹妹也並不苛責,寶林之愛,形之於外,林妹妹不是不知道這會斷送婚姻,但寶玉的人文情懷,對女兒的同情,讓林妹妹不忍也不捨放手。
反觀寶釵,嚴守封建禮教,用她去約束自己也約束別人,她對寶玉也有愛,但愛的有條件,愛的太功利,所以,寶哥哥寧願棄紅塵,也不負知己,大愛如斯,無復何求!
第一章 大觀園中的另類
晴雯,大觀園丫頭中的頂尖人物。論外貌,眉眼間比較像林妹妹,那是相當的美;論口才,批評起小丫頭來,頭頭是道,毫不留情;論才能,做得一手好針線,可以算得上是有業務特長。論出身,她是賈母親自選中侍候寶玉的,算得上是領導指定有發展前途的同志,咱們前面說了,賈母這個人,能夠知人善任,既然她指定了睛雯,說明晴雯這個人,一定是有她的特長,所以,按道理說,晴雯憑藉自己的靚麗外表、專業特長、關係基礎應該在大觀園中,大有發展,最起碼,應該比襲人得寵,應該比麝月吃香。可是不,晴雯對自己的這些優勢全都不加以好好利用,結果,最後被攆出賈府,她的死,實在冤枉。
看紅樓夢,我們就能發現,賈母和一般的貴族老太太一樣,對寶玉,是喜歡到了極點,對寶玉這個屋的人員,極為關注,她親手挑選了兩個丫頭給寶玉使喚,一個是襲人,一個就是晴雯,這兩個人中,依賈母的個人喜好,比較偏中於晴雯,因為襲人比較不愛說話,表達能力差,所以,有點不入賈母的眼,這一點,書中多有描寫,比如書中有一段,是襲人對寶玉屋中的物品進行清點,要儘快收回來,免得有所損壞,這時,大家就談到了,有一次怡紅院中的海棠開了,寶玉派麝月送給賈母和王夫人各一枝,老太太特別高興,當時就賞了麝月一吊錢,麝月高興的不得了,因為平時她和襲人一樣,比較木訥,有點不入老太太的眼,所以說,賈母對襲人,不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