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炒、蒸、煨方法。閩菜“響玲肉”,呈淡黃色,質地酥脆,略帶酸甜,吃時有些微響,故稱響鈴肉;“油燜石鱗”,色澤油黃,細嫩清甜,醇香鮮美。這些菜餚,在外地的福建人都親切地稱為家鄉風味,成了維繫家鄉感情的紐帶,所謂“因風思物,因物思鄉”,正是這一道理。
閩菜的煨制菜餚,具有柔嫩滑潤,軟爛葷香,馥郁濃醇,味中有味,食而不膩的誘人魅力。聞名中外的“佛跳牆”,是清朝後期福州“聚春園”菜館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文人“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佳名,恰當地讚譽了煨菜之冠“佛跳牆”。這一名菜,葷香四溢,味道醇厚,歷經百年,海外遊客紛至沓來,以品嚐這個美饌佳餚為一大快事。
第四百三十四章 菜系
除了閩菜以外,中國可是有著八大菜系。
菜系,又稱“幫菜”,是指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技藝方面,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系,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併為社會所公認的中國飲食的菜餚流派。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曆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到了南宋時期,北甜南鹹的格局形成。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
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細分菜系,潮州菜,東北菜,本幫菜,贛菜,鄂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
……
中國傳統餐飲文化歷史悠久,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川、魯、粵、蘇'1'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1'
中國人發明了炒(爆、熘)、燒(燜、煨、燴、滷)、煎(溻、貼)、炸(烹)、煮(氽、燉、煲)、蒸、烤(醃、燻、風乾)、涼拌、淋等烹飪方式,又向其他民族學習了扒、涮等方式,用來製作各種菜餚。經歷代名廚傳承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除影響較大的魯菜(山東)、川菜(四川)、粵菜(廣東)、蘇菜(江蘇)、閩菜(福建)、浙菜(浙江)、湘菜(湖南)、徽菜(徽州)'1'八大菜系外,還有東北菜(東北)、贛菜(江西)、京菜(北京)、津菜(天津),豫菜(河南)冀菜(河北)、鄂菜(湖北)、本幫菜(上海)、客家菜、清真菜等地方特色菜系,代表了各地色、香、味、形俱佳的傳統特色烹飪技藝。
……
習俗原因當地的物產和風俗習慣,如中國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國南方多產水產、家禽,人們喜食魚、肉;中國沿海多海鮮,則以海產品做菜。
氣候原因各地氣候差異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說來,中國北方寒冷,菜餚以濃厚,鹹味為主;中國華東地區氣候溫和,菜餚則以甜味和鹹味為主,西南地區多雨潮溼,菜餚多用麻辣濃味。
烹飪方法各地烹飪方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餚特色。如山東菜,北京菜擅長爆、炒、烤、熘等;安徽、江蘇的燉,蒸,燒等;四川菜擅長烤、煸炒等;廣東菜擅長烤、、炒、燉、蒸等。
……
宋代北甜南鹹早在宋代的時候,中國各地的飲食已經有了區別。《夢溪筆談》卷二四中記錄到:“大底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於北俗也。”在當時,中國的口味主要有兩種,北方人喜歡吃甜的,南方人喜歡吃鹹的。當時中國沒有吃“麻辣”的,因為,當時辣椒還沒有傳入中國。到了南宋的時候,北方人大量移民南方,因此,甜的口味逐漸傳入南方。
明代京蘇廣三式南宋時候,北方人大量南遷。逐漸地,北方的飲食文化影響了南方。在南方地區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到了明代末期,中國飲食分為京式、蘇式和廣式。京式偏鹹,蘇式、廣式偏甜。
清代四大菜系到了清代的時候,據杭州徐珂所輯《清稗類鈔》中記載“餚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揚州、鎮江、淮安。
清代中期的時候,川菜已經形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