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落網,我與皇侄兒李隆基一同擁立李旦哥哥繼皇帝位,並追封先皇李顯為中宗,好生安葬。家醜不可外揚,為了不讓百姓們起疑,我們還是將韋皇后與安樂公主的屍身分別以大唐一品及三品禮儀下葬於皇陵,並未將其毒殺皇帝的惡行昭告天下。
咱們李家已經不得折騰了,該死的人都已死去,至於他們死後的事,就讓閻王去決定吧。
李旦哥哥的子女並不多,按照慣例,應當立嫡長子李成器為皇儲,可是三子李隆基有討伐韋氏之功,同樣具有繼位資格,兩個兒子都是自己的心頭肉,旦哥哥本就不是個愛勾心鬥角、使小計謀的人,面對如此艱難的抉擇,他該如何是好?
為此事,旦哥哥多次找我商論,我們兄妹幾個人如今就剩下他和我兩個了,難免有些惺惺相惜,從顯哥哥做皇帝過渡到旦哥哥做皇帝,我幾乎是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開始接手朝政,我將朝中眾臣來了個大換血,把以前安樂公主安置的那些官員們逐個罷黜,再安插自己的親信,基本上七個丞相里面就有五個是我的親信。當然,我是指望有朝一日能像我母親當年那樣做女皇帝的。現在,我已不再年輕了,早就過了懵懂無知、兒女情長的年紀了,當然應該多為自己的將來做打算。
至於皇兄要立誰為太子,我是沒有任何意見的,反正立誰都一樣,只要皇權多數掌握在我的手中,我還是有機會做女皇帝的。李成器與李隆基之間,我稍稍傾向於李隆基,畢竟和他有過多次共同討伐的經歷,可以算得上是熟絡,若是李隆基能為我所用,將來的路也會好走一些。
我並未直接向皇兄言明我的意見,他正猶豫不決之時,李成器似乎看穿了他父皇的心思,自己跑來上演一場退位讓賢的“明舉”。皇兄問他,為何不願做太子,他義正言辭道:“國家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這話再明顯不過了,意思是現在的李唐王朝飽經風霜,已是搖搖欲墜,想要把武氏、韋氏等族人連根拔起,尚需有功能臣的努力,李成器雖是嫡長子,卻偏逢亂世不宜登位,只有像三弟弟李隆基這樣的功臣,才是父皇的左膀右臂。
他這麼一番說辭,我和旦哥哥皆鬆了一口氣,彷彿解決了天下第一大難題似的。
就這樣,皇三子李隆基被立為太子。
朝政一分為二,李旦哥哥是皇帝,統攬大局;我是有功之臣、是皇妹,執掌半個朝廷;皇太子李隆基也參與政務,執掌另外半個朝廷。同時,李旦哥哥在他妹妹與兒子的權力爭鬥之間尋找平衡,以求李氏王朝一息安寧。
等到我行文處事遇到阻礙時,才恍然覺悟,當初選立李隆基是個多大的錯誤!
我本以為他和我是同一條船上的人,不料他卻一改往日之態,不再與我這個姑姑共謀政事,而是妄自尊大,頗有主見,恨不得早日登臨皇位,把我們這些干預他的人全都掃地出門。我真是悔的腸子都青了啊!早知如此,我還不如選個懦弱無能的皇子做太子呢,這樣一來,李旦哥哥不加干涉,皇太子又無奈管制我,我豈不就是名正言順的幕後女皇帝了嘛!真不知道自己當初哪根筋搭錯了,小瞧了這個皇侄兒。
皇兄李旦其實還是很顧及我這個妹妹的,每當朝臣有事啟奏,他就會問:“此事稟明過太平公主了嗎?”若是有何決策未經我手,他是不會輕易下定論的,一般他都會事先問過我的意見,再行定奪。不過另一邊,皇太子也做的不錯,很得我皇兄讚賞,所以,有時候涉及到民間稅賦問題,或是金科選舉之類的決策,他又會事先去徵求太子的意見,再下詔書。
只能說我這個皇兄很明智的尋找到了我與太子兩方勢力的中心點,不偏倚這方,又不抬高另一方,兩邊共同執政對他而說,著實是個鞏固基業的好辦法。
我作為受制的一方,可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了!能奪回大唐的江山有我太平公主一大半的功勞,幾十年來我運籌帷幄可不就是為了今天的皇權嗎,何況我還是當今皇帝唯一的親妹妹,唯一的手足,怎能讓我和那個年紀輕輕的混小子共分半壁江山呢?
無論如何,我一定要除去這個眼中釘肉中刺。我心中清楚的跟明鏡似的:如若此事不成,我一定很難安享晚年了。
卷一【盛唐篇】 第二十二章 太子隆基 廢立之爭
延和元年。七月。
我前往感業寺進香,為父皇母后及眾兄長們的在天之靈祈福。
為了使場面宏大,我下令住持師太將寺中所有老少進修的女尼都召出來做一場大法事。
我跪坐在觀音大士像前,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