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知曉了大體的戰略計劃:
第一,收攏均州、隨州之兵。
第二,古驛鎮以原有兵馬鎮守,以均州之兵,協同光化軍其餘駐軍,前往黑龍集伏擊金人。
第三,隨州之兵進入光化軍境內,會同京西南路僅有的兩千輕騎,在黑龍集後側一帶吳家集駐守,見機行事,如果金人沒有分兵,則火速增援黑龍集,若金人分兵,則在吳家集一帶阻擊,等待黑龍集大捷之後,由古驛鎮、黑龍集兵馬增援,絞殺敵軍。
古驛鎮、黑龍集、吳家集兵馬呈三角犄勢,互為援兵。
這個戰略方針大體中規中矩。
無論金人選擇哪一個方案,都在己方意料之中,如此,便佔了先機。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更何況,這個戰略只是初定,根據戰場局勢,親至古驛鎮的張超和張明之還能隨機應變,進可一試正面戰,若是情況不妙,也可用輕騎拖住敵人騎軍,步卒則能火速撤回襄陽和隨州,防禦其後的攻城戰。
這個計劃可戰可退,確實是個不錯的戰略計劃。
且金人的兩千騎軍,如果走黑龍集,在群山之間無法發揮起機動性,失去機動性的騎軍,甚至可能不如步卒。
如果繞過黑龍集,走吳家集一帶,則有隨州兵馬和襄陽的兩千騎軍對峙。
騎軍兩千對兩千,勝負未知。
但己方卻有古驛鎮的兵馬馳援,依然佔了先機優勢。
況且還有一點,張超和張明之深信這一點也能讓己方兵馬戰力提升:一旦戰敗,均州、隨州和光化軍境內都將被金人鐵蹄踐踏。
身後就是家鄉父老,那裡有自己的妻兒父母,士兵豈有不死戰之理?
怎麼看,此戰勝算都在七成。
最重要的一點,是黑龍集一戰要大捷,而且要快。
儘管己方兵力不佔優,但在張明之和張超看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點,足以抹掉這點劣勢。
金人也就二萬五千兵馬。
己方經過這幾日動員,徵納新兵,騎軍雖然只有兩千,但步卒卻足足多了四千:僅是襄陽就徵了兩千新兵。
如此,在兵力上只比對方少了一兩千。
在一場投入兩萬人的戰役中,兩千人雖然可以影響大局,但也可以無足掛齒,騎軍一個衝撞來回,就能帶走千人性命。
何況大宋雄師以逸待勞,又佔據地理優勢。
絕對有一戰而勝的可能。
知曉了這個戰略方針後,再沒人有任何反對意見。
就連郭靖和李鳳梧,也覺得有極大可能成功,從而扭轉宋金大戰的整個戰場局勢。
畢竟戰場上,兵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任何結果都有可能。
金人悍兵,可這些年也沒少敗。
節度使張超便在紹興三十一年大敗金人,僅這一點就讓人信服他的戰略眼光。
剩下來的事情便好辦多了。
各部按照軍令前往指定地點,襄陽一眾官員,張明之和張超自然不會錯過這種大功,必然要親至古驛鎮指揮大軍,而朱文修鍾蘅等人,也想藉此增加資歷,主動請戰。
張明之自然應允。
可襄陽府也要人守衛,以防萬一。
是以最終決議,襄陽知府狄少生,節度掌書記郭靖,節度判官周書留守襄陽。
一同留下的,還有兩千新徵兵馬……張超畢竟是有經驗的武將,知曉這個時候讓新兵上戰場,很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如留下駐守襄陽。
襄陽縣衙的官員自然不會動,要留著管理襄陽治安。(未完待續。)
第三十二章娘子安故鄉,官人赴沙場
襄陽幾乎成空城。
李鳳梧,狄少生和郭靖、周書站在襄陽城頭,看著張超和張明之前往古驛鎮,朱文修和鍾蘅等人意氣風華緊隨其後。
夏風正緊,吹動衣衫獵獵。
儒氣蓬勃。
陽光豔媚,人影斑斑。
這一去為天子君王分憂慮,這一去為江山社稷卻惡鄰。
這一去願得平步青雲相朝堂。
李鳳梧嘆了口氣,在國家危急關頭,沒了私人恩怨,真心希望張超等人立下赫赫戰功,哪怕朱文修將來成為樞密使……
另一方面,若是他們敗了,襄陽城還守得住?
就靠一位實權校尉帶領的兩千新兵和五百襄陽府兵……守城簡直是妄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