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0部分

攏一個三國時代比較特殊的人物——孟達。

那麼這個孟達的命運也是和上庸城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說“上庸”的時候不得不說“孟達”其人。

建安十六年,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各統兵到荊州迎接劉備。劉備當即讓孟達和其部留在荊州的江陵,幫助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共守荊州,從此孟達正式歸附劉備。

建安十九年,劉備奪蜀後,孟達擔任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令孟達從秭歸出兵攻房陵,孟達在臨陣殺死房陵太守蒯祺後佔領了房陵。此後“達將進攻上庸,先主yīn恐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軍會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遣妻子及宗族詣成都。(備)遷封為副軍將軍”。此時,劉備的漢中、上庸、荊州(江陵)連成一片,互為呼應,聲勢達到巔峰。

至此“上庸”這個名字才真正意義上進入人們的眼簾,並從中我們也能管窺到一點“上庸”這個地方的軍事戰略意義。其實,上庸的地理位置有一個特點,兩面是山(西面是秦嶺及米倉山,南面是大巴山);另兩個方向相比較卻幾乎是“坦途”。

上庸位於襄樊的上游頭,如果順江而下,對襄陽是個極大的威脅;如果當初關二能得手襄樊(事實上他還是很有機會得手的),那麼襄樊也不會成為一個地理突出部而受多面攻擊(也就是說能和上庸成為一個“互為犄角”的態勢)。

這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理想佈局,這倒很有可能是關二急著發動“襄樊戰役”的一個潛緣由(說急是由於關二當事的確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兵力不足就是一個證明)。

“襄樊戰役”的發起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正好是劉封和孟達打下上庸的時候。雖然這種“潛緣由”是一種猜想,但哪怕是無意而為,也能看出上庸的戰略位置。

即在劉備奪取漢中後,能將荊州和漢中連為一線;三點一線的陣勢更是將“上庸”這個地方從一個當時的“窮鄉僻壤”翻然成為戰略樞紐;假如關二將襄樊再攻下,那擺在蜀漢劉備面前的就是一個比“隆中對”勾畫的更美妙的一幅政治軍事畫面。

當執行“隆中對”的軍事規劃的時候,可以補充為“一軍出漢中;一軍出荊州,而上庸之軍可依勢為左右援助”。這個非但是“上庸”的地理位置所決定,也是他的地勢所決定。

“上庸”西向、南向皆是山麓,這個是蜀地、漢中的天然屏障;但另兩個方向卻是“坦途”,北向可至長安(子午谷也在“上庸——新城”轄境),東向直接支援荊州之兵,可至宛洛,且是“順江直下”。

如果歷史真的能走到這一步,估計曹瞞不僅要遷都,甚至是“不顧面子”的要向東吳喊“救命”了。可惜歷史沒有這麼走,“襄樊戰役”也以戲劇xìng的結尾收場。“襄樊戰役”的結局是:劉備丟了荊州;死了大將(關二),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

在整個襄樊戰役的後期,又看到一個地名和人名:上庸和孟達。

事件是說:關二攻打襄樊直到後來失荊州,劉封、孟達一直沒有任何得動作“以山郡初附,人心未定,難以出兵”為辭。關二兵敗身死,孟達害怕劉備加罪,又與劉封有矛盾(至於什麼矛盾,有空再說),便降了魏。

申耽、申儀叛變,劉封逃回成都。劉備斥責劉封侵凌孟達,又不救關羽。諸葛亮因劉封剛猛,恐“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劉備因此除之。於是,劉封被賜死。而孟達降魏以後,曹丕合房陵、西城(魏興郡)、上庸為一大郡,改名新城郡。並且也開始重視起了這塊地盤。

荊州一失,其實“上庸——新城”已經成為一塊地理位置突出的“飛地”。對蜀漢來講,沒有荊州他守不住;對於曹魏來講,可以和襄陽遙為呼應,但並不是進攻蜀漢的好的發起地,這當然還是由於“上庸——新城”的地理、地勢所決定的。

所以此時的“上庸——新城”作為長安、襄陽之間的結合點,具有戰略上的意義,但不是好的進攻點。

後來孟達受到司馬氏的排擠yù再投蜀漢,司馬懿聞訊立即調兵進攻,才八天,就從南陽宛城趕到了上庸城下。本來,由於上庸城牆高池深,加之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按孟達的能力應該是可以挺到諸葛亮援軍抵達的。

可是,守將鄧賢、李輔等在關鍵時刻“開門出降”,孟達只守了半個月,就兵敗身亡。以上就是有名的“仲達急兵破孟達”,也是軍事上有名的“急襲”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