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合理。第一個傳說是,孔子問周禮,老子告訴他,周已經沒希望了,周禮也不會成氣候,因為天下一切都在變。這正是老子的思想,他要孔子不要問周禮了。在第二個傳說中,老子教訓孔子,年輕人不要自傲,也不要過多地追求慾望。史書上記載的孔子,是一個不自傲也不太追求慾望的人,為什麼老子會給他這番教訓呢?我相信一定是因為出現了這樣的情形:安靜的老子看到一個青年學者風塵僕僕地來到自己家裡,身後尾隨著魯國皇家提供的車馬僕從,那般氣勢在老子看來有些過分,又見到孔子那麼年輕,就以長者的身份說了上面的一番話。史書確實記載過魯國君主在孔子問禮於周之前,曾經饋贈車馬僕從。

‖王安安:《出關》裡還寫了孔子的學生冉有是司機,為孔子駕車。

‖叢治辰:對,而且還說老子每次都送孔子上車,然後不冷不熱地說句客套話。

‖餘秋雨:《出關》這篇虛構的小說表達了魯迅對孔子的看法。魯迅筆下的老子總是不太愛答理孔子,儘管孔子非常小心地問一些問題,老子仍像一根呆木頭一樣坐著,時不時淡淡地說幾句。最後,老子告訴孔子,人需要用一種柔軟的態度來面對現實。他張開嘴巴,跟徒弟說:你看我的牙齒在嗎?徒弟說沒了。老子又問:你看我的舌頭在嗎?徒弟說在。於是老子用混濁的目光看著徒弟說:先失敗的一定是堅硬的東西,能長時間存在的一定是柔軟的東西。如此幾次談話後,老子覺得孔子已經明白自己的學問,自己就不能留在中原了,搞不好還會有性命之虞,於是決定出關。

孔子問禮和老子出關的關係,當然是小說的虛構。魯迅在這個小說中把孔子描寫成了一個頗有心計的人。不過他筆下的老子倒是真帶了幾分《道德經》中遺留的老子的神韻。

於是,《出關》裡的老子第二天就離開了家,騎上青牛,黃沙白髯,慢慢地走了。走到函谷關,遇到了邊關守將。這個守將可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化愛好者。他看到國家圖書館館長要隱居關外,於心不忍,卻也不能阻攔這位老人。於是他說,如果您要出關,必須留下一點文字,否則您這一走,您的學問也就失傳了。這個要求在我們看來近乎“勒索”,但老子的邏輯就是隨遇而安,從不爭辯,於是他開始寫,一共寫了五千字。這五千字就是現在我們所知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魯迅的小說中,老子先是開班講課,但沒有人聽得懂,下面的學生打呵欠瞌睡,亂成一團。於是老子又應邀將授課的內容寫了出來,得到了十五個餑餑作為授課費和稿酬,放在一個白布口袋裡。於是一位白鬍子老頭騎著青牛,肩上揹著白口袋,在漫天黃沙中漸行漸遠,所有的顏色全都湮沒在充斥天地的土黃色中。

關於老子,有幾個問題看似矛盾,卻值得我們好好思考。老子僅僅寫了五千字,為什麼就能成為諸子百家中極重要的一家?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低於孔子的老子,卻享有很高的世界威望?

‖王牧笛:老子的國際聲望,我覺得跟他自身的哲學思考模式與西方哲學思維更靠近有關。《道德經》本身不失為一部微言大義、簡約透徹的優秀哲學作品。老子的思想雖然簡約,卻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整體,而孔子留下的更多是言論性、語錄式的東西。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得益於政治力量的強制性傳播,這種力量和傳播的影響範圍當然僅限於中化文明圈。如果我們單純從哲學的角度去考察孔老二人的學說,我認為,老子學說的哲學含量更高一些。黑格爾就認為孔子是格言大師,不是哲學家。老子更關注一些普通的規律性,即“道”,而孔子可能更關心的是人際關係。所以相比於孔子,西方更fan老子。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七課 世界性的老子(3)

‖叢治辰:老子提出的“道”本身是一個客觀唯心的概念,我認為他本人也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老子展示了精準的辯證法,提出了“有無相生,福禍相倚”的概念,跟黑格爾的辯證法非常神似。但在面對生命的態度上,老子主張“貴柔”這個概念,與西方哲學“尚剛勁”的主張又形

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差別和神似造就了西方思想家眼中老子的獨特魅力。而老子的這種無為、不爭的生活主張對西方人來說非常陌生,這種陌生很可能造就了西方人將老子看做是東方哲學的典型。

‖劉璇:我覺得《道德經》首先談論的問題是“道”——客觀規律性,它不同於《論語》關注的社會管理、道德法則等。客觀規律性具有普適性,而社會管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