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有如芒刺在背,不管怎樣好死不如賴活著,活著真好啊,這是一個矛盾共同體,怎麼辦呢?社會福利院就是最好的選擇。79免費閱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為什麼一定要拘泥於一家一戶那種傳統的養老模式,而不能勇敢的直面現實,走進福利院和大家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這樣既可以讓我們的子女擁有屬於他們的那一片藍天,只要心中有佛,又何必在乎那種住不住在一起的虛假的大家都不自在的形式呢?又可以讓老人在自娛自樂的集體生活中感受到家的溫馨何樂而不為,因此有人說,每一條要走上去的路,都有他不得不跋涉理由,每一條要走下來路,都有他不得不選擇的方向,世界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因而人老了選擇進敬老院有百利而無一害,在那裡老有所依,他們可以相互關照,可以享受人世間的一切真情,同時作為兒女,時常到敬老院走走,陪伴你的父母和其他老人們度過一段時光,不也是皆大歡喜嗎?一首常回家看看,蕩氣迴腸,“常回家看看”——這句最樸實的話語對親情做了最真實的表達。它既是父母飽含熱淚的呼喚,也是奔波在外的兒女掛在心頭的期盼;既是歌曲靈魂,又是點睛之筆。它激起了人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內心迴響,觸動了社會脈搏、唱到了人們心坎兒裡、喚醒了回家的**。歌曲流暢舒展、平易感人、朗朗上口“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問個平平安安。”
歌名的立意十分明顯,意在勸誡忙碌奔波的人們不要忘記操勞一生的父母,寫出了對老人、對父母的關愛和對親情的懷念。整首歌採用近似白描的語言,將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細節自然地融入歌曲中,給人以親切、體貼的感覺。該歌呼喚親情迴歸,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中呈現的人性淡漠和漠視親情等一些社會性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折射出人們對真情的期盼和渴望,呼喚人性在商業化日益發展的今天迴歸;它衝破了當時充斥著小資情調和自我意識氾濫的情歌內容,突破了某些無病呻吟的情歌模式,因此受到社會不同年齡段尤其是中年聽眾的廣泛喜愛。歌詞平白得如家常瑣語,“洗洗筷子,刷刷碗”,“捶捶後背,揉揉肩”看似沒什麼文學價值,卻能引起所有兒女、所有父母的共鳴,準確的說應是所有人的共鳴 ;,同樣的道理,與其相互牽掛,不如讓父母走出小家,讓他們融入到福利院這個大家庭的集體環境裡面去戲嘻,且不快哉。
第四十章老有所依【一】
第四十章老有所依【一】
老有所依是一個社會問題,隨著國力強盛,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口逐年上升,過去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你只要在公園裡走一遭,七老八十歲的老人比比皆是,那些唱歌的、跳廣場舞的、打太極的哪一個不是鶴髮童顏,精神矍鑠。79免費閱“吾善養浩然之氣”的孟子,在與齊宣王的對策中,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保障原則,後半句撫養幼兒一般來說都容易實現,而前半句贍養老人往往是有心無力,特別是當前。中國已經徹底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而國民收入普遍還是中等,至於家庭人口架構普遍是代際迅速遞減,一個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上有一兩代老人,下有孩子,難以承受自身以及一大一小的風吹草動。從70年代末期開始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四十多年以來,本應該過渡到社會化養老為主流,然而“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的制度性困境,國有、集體的養老機構排隊動輒十幾年,而家政服務早就是買方市場,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於是,絕大多數老人只能在家庭養老,而家庭本身早已經支離破碎,往往三四代人在三四個城市,少子化和人戶分割的大前提下,即便子欲養而親不待,天邊與眼前永遠是無解的議題。過去有養兒防老的習俗,因此也就有了超生游擊隊的市場,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有一種老年人由於年輕時積極向上努力進取靠個人打拼,積攢了部分積蓄,老年生活無虞,他們能夠安享晚年,還有一部分人兜裡有錢,手上持卡,靠國家政策支撐,他們的晚年生活有依有靠,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還有一部分人,原來以為他們的晚年生活可能會沒有保障,因為他們是農民,可在“十一五”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