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勉強紮好營後軍卒都已經是飢寒交迫了。士兵們認為他們之所以如此狼狽,全是楊國忠所害,都恨得咬牙切齒。恰巧在這個時候,有幾個吐蕃使臣前來討要食物,楊國忠上前與他們交涉。士兵們趁機大喊:“楊國忠要造反。”便一擁而上將他殺死。士兵們將楊國忠殺死後,又逼迫唐玄宗處死楊玉環。唐玄宗雖然不願意,卻恐士兵譁變,只得讓宦官高力士將楊玉環勒死,這才平息了士兵的怒火。經過這場兵變,唐玄宗像驚弓之鳥一樣,急急忙忙地逃往四川成都去了。太子李亨留在當地主持朝政,在靈武即位,稱為唐肅宗。
相關知識
遣唐使:
遣唐使是指唐朝時日本為了向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學知識所派出的使節團。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只有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的一次是公元838年的第十八次,達到六百五十一人。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還帶有若干名留學生和學問僧。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公元630年至公元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後因故中止者三次,實際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僅抵達了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歸而特派使團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實際上真正名副其質的遣唐使是十二次。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節度使:
節度使是唐朝一種官員的名稱。公元771年,賀拔延嗣被唐睿宗任命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立了九個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時的節度使多由少數民族擔任,並封郡王。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並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才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接受節度使的指揮,併兼任駐在州的刺史。安史之亂後,國中遍置的節度使,多為安史之亂的叛將和平叛戰事中崛起的將領。這些人各統數州,軍事民政、用人理財都自己做主而不聽朝廷的命令,死後還將官職傳給子女或部將,此時的朝廷因無力*,往往姑息了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二十
正 文
張巡盡節睢陽城,光弼大破史思明;
秀實秉公直辦案,子儀獨入回紇營;
永貞革新只一載,甘露事敗怨清風。
釋 義
張巡盡節睢陽城
睢陽之戰:
張巡是唐朝的名將。安祿山起兵叛亂之初,張巡應睢陽太守許遠之約帶兵前往協助他守城。許遠讓張巡統帥城中軍民抗敵,自己則負責為他管理糧草。睢陽地當睢陽渠要衝,是江淮的安全的屏障。公元757年,安祿山叛軍調動十多萬人馬猛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率領數千軍卒死守睢陽,缺乏糧食,士兵便將樹皮摻入糧食中食用。戰將南霽雲殺出重圍向河南節度使賀蘭求救。賀蘭為儲存實力,竟拒不發兵。南霽雲又從別處借來三千士卒,殺回睢陽。後來睢陽城中水斷糧絕,全城軍民便吃鼠雀、喝汙水堅持戰鬥。戰至十月,睢陽城內只剩下精疲力竭的四百餘人,終因寡不敵眾,於十月初九被叛軍攻破。張巡、南霽雲等三十位將領都被叛軍殺害。張巡守城十月,不僅保衛了江淮的安全,更為唐軍組織反攻贏得了時間。
光弼大破史思明
李光弼戰河陽:
李光弼是唐朝的名將。公元759年,史思明打敗唐朝九位節度使之後,將安慶緒殺死,自立為大燕皇帝。史思明稱帝后,便組織軍隊向洛陽進攻。李光弼受命前往洛陽守城。李光弼心知洛陽孤城難守,便帶領洛陽軍民移師河陽。史思明進入洛陽後,卻發現自己原來進入的是一座空城。史思明缺少糧食,更懼怕李光弼偷襲,只得將軍隊帶出洛陽,在河陽與李光弼兩軍對壘。李光弼心知敵強己弱,不能硬碰,便使用各種巧妙的辦法抵抗史思明。史思明以火船攻擊李光弼,李光弼先命士卒手持長杆抵住火船,然後使用投石機將敵軍戰船悉數擊沉。史思明幾番攻擊不成,便發動大軍強攻,結果被李光弼率軍擊潰先鋒,被迫退回洛陽。因為李光弼的原因,史思明的軍隊被困在洛陽一帶地區長達兩年之久。
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