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西,越南等行省都不行。
所有的藩王必須封在建朝後開拓的疆土上,而且藩王沒有管民權,也沒有統兵權。藩王每人可以擁有一府千人的護衛,坐鎮邊疆,他們行的是對地方官員與軍官將領們的監督權。而且藩王的護衛沒有皇帝的命令,不準出藩地,藩王護衛的軍官也全由朝廷任命。
但是藩王對地方有監督與守護職責,如有敵人入侵,他們必須率護衛協助防守,作為朝廷最忠誠可靠的力量守衛在最邊疆。而萬一中原有人叛亂,則諸藩王可以立即受皇帝詔令率軍回中原勤王。並且為了限制藩王的力量,除了護衛的軍官都由朝廷任免外,護衛兵馬也會五年一輪調。並且蕃王有親王,嗣王,郡王三級,親王的藩地有一縣,嗣王藩地則只有一鎮,郡王的藩地則就只有一座城堡。
而且規定藩王的兒子五歲起須在京城教育,十五歲考核,除了世子外,其餘考核不佳者不能封王。所有的王爵,藩王的世子襲爵須降一等襲爵。而藩王的其它兒子們,就算考核過關,也得降兩等襲位。而一旦爵位降到郡王以下的國公,那麼就不再擁有分封藩國的權利。而皇族子弟沒能封王者,朝廷有專門的俸祿優養,但不會太過豐厚。皇族子弟的爵位一旦降到子爵以下,就可以參加文武科舉,可以為官。
這一整套的藩王制度,對比於之前的漢晉等朝代來說,可謂是十分的苛刻。但陳克復實行的就是精英化,優秀的皇族子弟鎮守邊關,普通無才能的皇族子弟則留在京城。而嚴苛的獲封資格,也是為了限制和避免出現如後世明朝那樣,天下各地一年的稅收不夠藩王們食祿的情況。
有藩王坐鎮邊關,就能加強朝廷對邊關的監督與守護,也能減免諸王全在京城時的各種爭鬥。而分封到最邊疆,並嚴格限制藩王的權利,則能避免出現藩王作亂的情況。一旦發現藩王作亂,朝廷就能調邊關部隊捉拿。甚至讓他們遠離京城,也能避免藩王謀反。就算藩王謀反,與中原京城相距遙遠,他們也難以殺回來。有皇子留在京城,也是藩王的人質。
層層限制,既要合理的發揮這些皇權們的力量,制約那些武將及朝廷中的臣子,也為避免皇族內部的爭鬥。陳克復還不到三十歲,他相信只要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這套藩王制度也就完善了。
對於這全新的藩王制度,朝中大多人是持反對意見的。毛喜和魯廣利等老臣都以為這樣做,對皇室成員太苛刻,而且優秀的成員全藩王在外,不免皇族力量削弱。容易給有野心的臣子們機會,出現遠水解不了近火的憂患。而如房玄齡等文臣們意見又不同,他們擔心的是藩王制度最後容易變成如漢朝與晉朝那樣的藩王坐大,最後反而威脅到中央朝廷的可能。
對於此,陳克復也只能細心的和他們交待。曹魏當年幾代人傑,最後一統漢末亂世,建立曹魏。可最後卻很快被司馬篡位,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原因就是曹魏雖能臣名將很多,甚至兵強馬壯,可皇族卻一被朝廷壓制,沒有分封諸王。以致於最後曹魏的大權被司馬篡奪,最後被司馬氏篡國。
而司馬氏篡國自立為晉後,也正因考慮到了當初曹魏的滅國教訓,他們大封諸王,但諸藩王的權利過大,甚至不但管民還擁軍,最後完全成了一個個的國中之國,這才有八王之亂,最後滅國。而歷史之上,唐朝不封藩王,結果武將集團勢大割據之後,無人能制。
第790章 戰關中三國再起風雲,十大帥齊齊請命出征
歷史之上,許多文臣史家都不贊成封建藩國,認為削藩王才是正確的。
但陳克復不這麼認為,漢高祖劉邦,可以說中國皇帝中排的上前十的皇帝,建立漢朝後,他便廣封藩王。
漢滅,晉武帝司馬火算是中國秦、漢之後,成為繼秦皇、漢高祖、光武帝之後第四位統一全國的皇帝。晉武帝即位後,也同樣是廣封司馬氏皇族,封建各地,諸王藩國。
楊堅篡奪北周,建立隋朝,一統南北,成為第五位統一中國的皇帝,建立了自秦、漢、晉後的第四個大一統漢人王朝。立國之後,楊堅便將他僅有的幾個兒子分封各地,楊秀封巴蜀,楊廣封江南,漢王楊諒封河東,秦王第790章
戰關中三國再起風雲,十大帥齊齊請命出征楊俊封隴右。楊堅死,楊廣即位,楊廣只有三個兒子,後來太子又早死,趙王楊杲年幼,唯一成年的皇子只有一個楊暕。楊暕早年也封河南,後來又封遼東。
劉邦,司馬炎,楊堅,楊廣幾個都能在中國皇帝中排在很前的皇帝都實行分封之制。隨後唐宋沒有封建藩國,之後蒙古這個外族國家,則同樣是藩國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