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下已經盤旋在英國的上空,這種情況的直接結果就是英國人對德國工業“搶佔”英國傳統市場產生了不安和憤怒的情緒。
所以實際上英國在1870年以後的歷次經濟危機就總是喜歡拿德國來擋槍,英國國會中的黨棍門不是指責英國外交部使用巴伐利亞製造的鉛筆,就是指責進口德國罪犯生產的廉價刷子。
總之,無論對錯,都是德國奪走了英國的勞苦大眾的就業機會才導致了英國的經濟困局。這種指責倒是和後世某超級大國對另一個亞洲大國的指責頗為相似,因此想要挑動國內反德情緒並非是什麼難事。
問題是英德剛剛達成了一系列協議,現在就立刻把矛頭指向德國是否是個合適的時機?而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婿,德國皇帝腓特烈三世和之前來參加女王葬禮的德國皇儲在英國公眾眼中形象頗佳,而愛德華七世國王陛下又是什麼態度?
這些都是讓4個人不敢直接開口要把德國作為大英帝國的新靶子的原因,至於別人指責英國背信棄義,破壞兩國關係?國與國之間沒有好惡,唯有利益。英國人賣隊友的事做的還少嗎?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雖然這個話題最終沒有繼續下去,不過作為英國內閣的核心,這場交談引導他們所想到的,會成為他們下一步影響英國國策的一個源頭。(未完待續)
第235章 過渡的1901年
自己把德國希望能夠和英國結盟的資訊傳遞給愛德華七世後,接下來該怎麼處理那就是愛德華七世的問題了。
雖然約亨不明白歷史上愛德華七世為何對威廉二世這個外甥惡感頗多,根據英國現任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記載的文字中這樣寫道:“吾王在談到與寫到他的外甥德國皇帝時,所使用的字眼令人毛骨悚然。”也許是威廉二世的性格問題,也許是威廉二世那張不把門的嘴,又也許是威廉二世和自己的母親關係不好,總之愛德華七世本人的態度對英德關係惡化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不過現在父親腓特烈三世健在,自己與母親關係很好,而且自身一直謹慎言行謙恭有禮,在英國有著非常好的名聲。就算不能阻止英國首相府的那幫政客出於利益考量推動英國對德國的敵視,但是國王本身的態度好歹能讓這些人有所收斂。
不過愛德華七世並不是一個只憑好惡做事的君主,如果英國真的確定了要和法國結盟,那麼約亨的這位舅舅也會毫不客氣的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來編織一個可怕的反德包圍圈,正如他歷史上所做的一樣。
所以歸根結底,德國人得自己做好準備。
不過約亨向愛德華七世傳達的結盟意願也並非全無作用,英國人最少明白想開個空頭支票給德國人就讓德國人幫自己擋槍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雖然還沒有確定是否真的要放棄光榮孤立政策,但是索爾茲伯裡侯爵還是重新啟動了和德國在赫爾戈蘭島以及3b鐵路問題上的談判,以緩解自己在布林戰爭中越來越大的外交壓力。
英國人在非洲的軍事行動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1900年6月1日徹底攻佔了德蘭士瓦共和國的首都比勒陀利亞,9月份英國人宣佈兼併德蘭士瓦共和國宣告戰爭結束。額德蘭士瓦共和國總統克魯格則逃到了葡屬莫三比克的首府洛倫索馬貴斯。之後又乘坐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派來的巡洋艦前往歐洲求援,並且在法國受到了熱烈歡迎。
而非洲的戰爭並未向英國人所想的那樣就此結束,布林人並未放棄抵抗。打起了游擊戰,英軍從開普敦到比勒陀利亞的漫長補給線受到了仍在抵抗的布林人的襲擊。
為了解決這些游擊隊。英國人開始實行焦土政策,並且遠征軍司令羅伯茨也一改原先的寬容政策:投降、被俘的游擊隊成員,以及參加過游擊隊的成年男性公民,一律流放到遙遠的印度、錫蘭和百慕大戰俘營。在開普殖民地和納塔爾殖民地,凡有響應“拿起武器”的號召的荷裔英國公民,一旦被俘皆判處死刑。
而另一方面英國人開始修建集中營,關押布林人婦女、老人和兒童,理由是這些人是布林人游擊隊的家屬。一同被關進集中營的還有大量黑人奴僕。
不過由於之前德國要求開通布林人逃難通道並且接受布林人難民,所以德屬東非和德屬奈米比亞一共接收了大約近6萬人的布林人難民,雖然德國為了打消英國人疑慮,將布林人難民統一安置,嚴禁他們離開德國控制區,不過德國依然幫助他們建設家園並提供勞動工具,幫助他們在德國殖民地上開始新生活。
德國民眾雖然對政府一直不肯公開支援布林人表示不滿,不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