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dlock)一詞,就巧妙了反映了婚姻生活。關於婚姻枷鎖的諺語表明,未婚的人迫於壓力掙扎著步入婚姻,而已婚的人又“身陷囹圄”,與無法更改的婚後現實糾纏不清。例如,“結婚是災難,不結婚也是災難。”(立陶宛語)諺語帶著複雜的情緒說明了婚姻的利弊:

單身漢覺得無聊,丈夫覺得受束縛。(拉迪諾語)

婚姻好比一個鳥籠——希望猶存的鳥兒想往裡飛,絕望的鳥兒想往外飛。(希伯來語)

婚姻不是一次旅行——結婚就是把頭伸進劊子手的絞繩套裡。(馬提尼克島克里奧爾語)

婚姻生活好比一個養雞場——一個想進去,另一個想出來。(俄語)

婚姻好比鰻魚套——裡面的想出來,外面的想進去。(丹麥語、德語)

束縛、絞繩套、養雞場、鰻魚套僅僅是諺語所使用的幾個夢魘似的隱喻而已。一些諺語從女性角度出發來表現她們的疑慮以及社會的壓力:

沒有哪個男人配得上的姑娘是對的,卻被遺棄了。(美國英語)

如果不用參加婚禮母雞肯定高興,可人們硬拽著她的翅膀來到這裡。(俄語)

。 想看書來

一 女孩、女兒及新娘(10)

奶牛不想結婚,可它硬被牽了進去。(烏克蘭語)

儘管諺語催促年輕人成家,而且經常把婚姻視為姑娘的職業,她們唯一被認可的事業,但是,結了婚的青年男子一舉行完婚禮就可以繼續從事自己“真正的”職業。用一則孟加拉齊昂塔語諺語來說:“男人的生活是雄心大志,女人的生活就是男人。”

諺語從一個年長女人的視角出發提醒姑娘們注意,婚姻不是她們昔日夢想中的天堂。在歐洲和南北美洲都有這樣的母女對話:“‘母親呀,結婚是什麼呢?’‘就是紡線,生孩子,還有哭泣。’”在俄語中,還有一種類似的說法略有出入:“揉麵、紡織、生孩子、哭泣。”再如:

姑娘不知道妻子的煩惱。(米尼安卡語)

如果年輕姑娘知道了老婦們所知,她們就永遠都不要結婚了。(牙買加英語)

她哭喊著要結婚,結婚時又哭了。(衣索比亞奧羅莫語)

婚姻是婦人所犯的最大錯誤。(美國英語)

上述諺語全都包含著警告,那麼人們為什麼如此急切地去追求婚姻生活呢?一則漢語諺語說道:“初嫁從雙親,再嫁由自身。”除了父母的意願,社會也要求女人結婚。諺語堅持說,一個正派女人的丈夫必得如房屋的頂樑柱一般,而婚姻是女孩子唯一的“事業”。例如:

女人只能透過丈夫成為妻子。(基隆迪語)

婚姻就是女性的屏障。(黎巴嫩阿拉伯語)

女人的快意是丈夫。(斯里蘭卡僧加羅語)

連假丈夫也算數:“有個木頭做的新郎也比單身強。”(黎巴嫩阿拉伯語)成為某人的妻子就意味著受到(經濟和社會的)保護以及丈夫的控制。這樣的依附關係並不意味著丈夫佔有一切優勢。諺語時時提醒男人們,相對於未婚妻來說,他們在婚姻生活中需要承擔重大的物質責任和沉重的義務。這不單單是備彩禮的問題。很多諺語堅持認為,男人有義務在物質上給予妻子或妻子們幫助。諺語不僅直言不諱地談論這個男人物質責任的問題,而且也使用了多種隱喻:

有錢的男人可以娶土耳其皇帝的女兒。(阿拉伯語)

你對妻子的義務不止於[為她買]布。(鮑勒語)

在客人面前擺好食品和檳榔,在妻子面前擺好禮物。(齊昂塔語)

喂一隻奶牛需要一屋草。(中國藏族語)

為母雞準備一個巢,她會給你下蛋。(葡萄牙語)

找妻之前先找房。(義大利語、法語)

找妻比喂妻便宜。(美國英語)

弄鳥之前先弄鳥籠。[結婚之前先搞到房子](克里奧爾語)

顯然雙方都有一些妥協的餘地。由此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諺語中的女孩、女兒及新娘的定位都與既定的角色有關。女兒常常不如兒子得寵,在那些要求女方籌備嫁妝的社會和那些往往要求新娘離開孃家到婆家去生活的文化裡,這一情況更加突出。在大多數文化傳統裡女孩的未來過去(而且現在還往往)幾乎完全與婚姻聯絡在一起,而對男孩的未來看法則截然不同。

。。

二 妻妾與寡婦(1)

【正 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