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閱讀量不夠。
金大俠的敘述裡,甚至連孫承宗與王在晉那段載入史冊(明史)的掐架都沒有提到。由此可見,金大俠在寫《袁崇煥評傳》之時,只看了《明史袁崇煥傳》,並沒有同時參閱《明史孫承宗傳》,其參閱的史料確實太侷限了,連《明史》都沒有看全。金大俠在這種情況下,洋洋灑灑寫出的“評傳”,不出錯恐怕很難。
當年明月較之金大俠,稍微好點,他的敘述中提到了《明史孫承宗傳》,可是他書後的引用目錄中,卻沒有《三朝遼事實錄》,另外那篇王在晉的“題關門形勢疏”在他的敘述中也沒有絲毫的提及,可見他對《明熹宗實錄》中的內容也未曾有過深入的研究,所以出錯也不意外。
綜上所述,金大俠和當年明月,之所以輕信《明史》,就是因為閱讀的史料,極為有限,因而導致了謬誤。
不過,閻老先生卻跟他們截然不同,閻老先生的史料閱讀面很廣,以上提到的什麼《三朝遼事實錄》、《明熹宗實錄》、“題關門形勢疏”這些內容,他老人家不僅有參閱,而且還有一番“精深”的研究。
可是,既然閻會長“精深”的研究了一番,那為啥也出了錯呢?關於這個問題,我等草根只能說,大概是因為閻會長研究過頭的了吧……之所以這麼說閻會長,那是因為他老人家的敘述中,甚至對史料本身的真實性,都提出了質疑,和先前二位史料都沒讀全的,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其實,我等草根當初對閻會長敢於提出質疑還是很欽佩的,畢竟他老人家敢於挑戰史料,足見功力深厚啊,而後來熟悉了這段歷史之後,對於閻會長此舉就只能說折服了,折服的原因,不是他老人家真的能質疑史料,而是閻會長的說辭,最終徹底的否定了他自己的質疑。
閻老先生提出,王在晉申請修建八里鋪重城後,其實並沒有被天啟批准,因此他質疑王在晉抄錄的上諭有問題。閻老師原文如下:
“王在晉既無遠略、又無膽識,既無兵略、又無智慧。他主張在山海關外,再築邊城、興修重城。
其一,再築邊城。從芝麻灣(止錨灣)或八里鋪起,再築一邊牆,約長30裡,北繞山,南至海,把關外一片石、角山及歡喜嶺等包羅在內。使之關外有關,牆外有牆,以4萬人守衛,成為關門捍蔽。用人夫數萬,花紋銀百萬。疏上,諭旨:‘封疆事重,還悉心籌畫,以計萬全。’王在晉的《三朝遼事實錄》對‘聖旨’的記載,卻為‘著該部議行’。以上兩者,頗有出入。事實上王在晉的這條奏疏,既未諭準,也未實施。”'1'
閻會長以上內容的大意是,他發現兩個史料上,分別記載的“上諭”有差別,於是他就懷疑王在晉編寫《三朝遼事實錄》的時候,擅自篡改了天啟的“上諭”,以下就是那兩道略有差別的上諭:
《三朝遼事實錄》——奉聖旨:封疆事重,卿還悉心籌劃防禦,餘著該部議行。
《明熹宗實錄》——上謂:封疆事重,還悉心籌劃,以計萬全。
其實,這兩道上諭的內容區別不大,只不過《三朝遼事實錄》內容多了一句“餘著該部議行”,意思是讓兵部商議著去辦,也就是首肯的意思,但《明熹宗實錄》卻上沒有這一句,因此閻會長質疑,這句是不是王在晉在編書的時候,私自給加上去的。
閻會長給王同學論的這個罪名著實不小,私改上諭,這可是天大的事情,就算是在編書的時候,那也是不得了的,這王在晉的膽子也忒大了吧?
我等草根看了也很驚異,隨後立馬便去查證了一番,結果發現,閻會長這個質疑太脆弱了,因為王在晉的重城方案被天啟批准,是有鐵證的。在《明熹宗實錄》裡,就有一則王在晉的上疏,專門提到,天啟在批准以後還撥了款,所以只要列出此奏章,立刻就可以秒殺閻會長的這個質疑,原文如下:
“在晉又再申築城,前議於關外,由八里鋪繞角山而東,傍三道關起腳,逶迤至海,計長三十七里,築牆建臺,結寨造營房,設公廳,共估九十三萬,請發帑金。上許發帑金二十萬,仍諭令酌節省,毋致虛糜。”'2'
在這封奏疏後明確有“上許發帑金二十萬”字樣,“上許”就是說天啟同意,“發帑金二十萬”就是撥了款,這跟“餘著該部議行”是一致的,所以閻會長對《三朝遼事實錄》所提出的質疑就自然不成立了。
另外,閻會長所發現的兩道上諭細微的差異,也並不是王同學照抄的時候別出心裁給加的,而是因為《明熹宗實錄》上沒有照抄上諭原文,這才引發了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