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作品:20世紀最後的浪漫──北京自由藝術家生活實錄

作者:汪繼芳

內容簡介:

北京自由藝術家群體是大陸中國在本世紀最後10年的一大人文景觀。

自本世紀下半葉起,大陸中國的藝術家被納入由政府供養的體制──領著工資,報銷創作和醫療等等開支,等著分配住宅,直到養老送終。

在上一個10年(本世紀80年代)裡,大陸中國的一些藝術家開始嘗試脫離官方軌道,曾經從大陸的各個角落向中心城市彙整,向北京聚合。但是那時,由於大陸中國社會還未能形成藝術市場,這些脫軌的藝術家最終沒能在都市生活下去。他們或者把藝術作為一種手藝轉向直接為商業效力,或者帶著他們的藝術跟著洋情人去向了海外……

歷史推進到20世紀90年代,在最初的幾年,在中國的北京,終於崛起一批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他們是最先為傳媒所關注的圓明園畫家、搖滾樂歌手以及從事實驗戲劇、地下電影、現代舞的自由人。他們丟掉了政府分配給的公職,喪失了生活和創作所需的經濟保障,其中許多人甚至脫離了嚴格的戶籍管制,成為“盲流”。但是他們創作出大量前衛性藝術作品,受到全世界同行的熱切關注;他們極端艱難的生活狀況,成為各類傳媒的熱門話題。

北京的這些自由藝術家來自全中國以至海外,北京是大陸中國自由藝術家的大本營,當今中國,只有北京還能蔚成如此人文景觀。本書是對這一景觀真實而完整的報道。

本書涉及美術、音樂、戲劇、影視、舞蹈等各個藝術部類,是至今為止對北京自由藝術家生存狀況的最全面的寫真。

本書採用“新新聞”寫作方法。作者與自由藝術家們長期交往,材料出自於作者“追蹤”日記和被報道者向版權所有提供的個人檔案,是不加“水分”的真正的記錄。

作者簡介:

汪繼芳,女,198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文藝編輯專業,分配到湖北人民廣播電臺。1990年成為自由撰稿人。1993年9月14日,《中國日報》(英文版)發表記者署名文章並配發圖片,首次對包括汪繼芳在內的“京城四大自由撰稿人”作了詳細報導;1994年2月21日,《中國婦女報》又配圖發表文章專題介紹汪繼芳的寫作生活,由此引出了各地報刊對她以及自由撰稿人現象的報道評說之熱;1995年,中央電視臺在《十二演播室》和《半邊天》節目裡,又幾次拍攝了汪繼芳的生活情況。1996年,汪繼芳到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1999年辭職。先後出版《20世紀最後的浪漫──北京自由藝術家生活實錄》《斷裂:世紀末的文學事故——自由作家訪談錄》。

正文

序/慄憲庭

我很喜歡汪繼芳把她的採訪物件稱作〃自由藝術家〃,其實,在當今世界上,除了我們的國家,藝術家本來就是一個自由職業,但在中國,自由藝術家成了一種象徵。它是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的產物,是在主張藝術從國家意識形態中解放出來,強調自身的獨立與自由的思潮中產生的。因為在我們的國家,藝術家作為一種公職,它與戶籍制度、國家單位、國家的文藝觀、文藝政策等構成了一個整體,而且,國家對每一個在公職的藝術家一統化的籠罩,不但是觀念的、心理的,而且是含生活方式的。因此,追求自由地從事藝術,往往出自這些藝術家對藝術附庸國家意識的一種逃離心理。事實上,自50年代中國藝術一統化始,就一直陸續有藝術家脫離公職,如被壓制的早期現代藝術名將林風眠、吳大羽等人在上海的私淑弟子沈天萬、韓伯友等,因不滿蘇式藝術教育對學校的統治,50年代末就辭去了公職,他們繼承了林風眠一代人的未竟之業,秘密地和同道們進行著藝術的現代風格的試驗。而且,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也是他們率先舉辦展覽,成為中國藝術現代化的先鋒。北京現代風格的導師式人物趙文量和楊雨樹,在形勢最嚴酷的70年代,就辭去了公職而進行現代藝術的試驗,同樣於1979年和他們的學生一起舉辦了《無名畫會》的第一次的展覽,以及在社會上影響最大的《星星美展》,其成員也有相當比例的自由藝術家。正是這些早期的自由藝術家,在一個嚴密的一統化的社會里,由一個潛流變成一種力量,提示著藝術真正的品格--獨立和自由。

我這裡僅僅舉了美術的例子,我想其他藝術領域大致如此,否則,後來就不會在各個藝術領域都形成大致相似的自由藝術的圈子。〃自由藝術家〃作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