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緊迫的,是處理這八個州府的事務,因此本王打算建立內閣。”
這是夏風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張益達不是說一個人處理八個州府的事務忙不過來嗎?
那就多找幾個人一起處理。
“內閣?”
張益達皺了皺眉。
這個全新的名字讓他完全無法理解。
內閣制度是地球華夏明朝時期的一種政治制度,它取代了丞相制度,成為中央政府的核心機構。
在內閣制度下,皇帝設立內閣,由數名大學士組成。
這些大學士通常都是有才華、有經驗的官員,他們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內閣的職責包括起草詔令、審議奏章、制定政策等,但並沒有決策權,最終的決定權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內閣制度的優點在於可以集中優秀的人才,提高官府的決策效率和管理水平。
同時,內閣成員之間也存在著競爭和合作關係,可以相互制約,避免權力過於集中。
此外,內閣制度還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人員和職能。
夏風雖然不是皇帝,但他實際上和皇帝沒什麼區別了。
此前張益達是有一定的自主決策權的。
只有非常重要,或者難以決定的大事,才會上報給夏風,讓夏風定奪。
這讓張益達的才能得到了發揮。
夏風的勢力範圍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就算以後擴大了,大不了再增加內閣成員。
畢竟內閣成員的人數可以隨時增減。
當然,內閣制度也不是完美無缺的。
由於內閣沒有決策權,其作用往往受到限制,無法充分發揮。
因此,夏風也會給予內閣成員一定的決策權,同時成員之間也需要相互監督。
這樣才不會影響官府的穩定和決策效率甚至導致權力腐敗。
聽完夏風關於內閣制度的講述,張益達想了一下,問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王爺,內閣成員還能擔任其他官職嗎?”
“自然。”夏風笑了笑,“閣員們以後也可以兼任三省六部的職務,如此一來,既能保證他們瞭解各部實情,亦可使政令暢通無阻。”
現在夏風還沒有稱帝,三省六部自然還無從談起。
但內閣制度是非常靈活的,完全可以根據情況隨時調整。
張益達聽後連連點頭。
夏風接著道:“此外,若有能者,即便不在朝廷任職,只要其有才有德,本王亦會考慮將其納入內閣。”
張益達心下了然。
夏風一直以來都是如此不拘一格用人才,定州府才能發展到現在的程度。
他看向夏風,眼中滿是敬佩之色。
不過下一刻,他就有些擔憂的說道:“王爺,說到人才,這確實有些難辦,如果以後掌控的州府增加,會非常缺少官員。”
雖然在新定特區建立了新定書院。
但想要把人才培養出來,還需要時間。
如果不是夏哲遠和夏哲慶投降後,夏風啟用了那些為官清廉的人,恐怕現在根本就沒有足夠多的官員去管理這些州府。
“那就科舉取士!”
夏風毫不在意的說道。
“科舉?”
張益達一愣。
又是一個新的名詞。
“對,就是科舉。”
夏風斬釘截鐵的說道。
當今不管是大夏還是大周,想要為官都是需要有官員舉薦的。
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雖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弊端。
首先,這種制度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官員們可能會因為個人關係、賄賂等原因而推薦不合適的人選,從而影響了真正優秀人才的選拔。
其次,察舉制對於被選者的出身和地位有較高的要求,這使得一些有才能但出身低微的人難以獲得機會。
此外,察舉制缺乏明確的標準和程式,使得選舉過程中的主觀性較大,容易出現爭議和矛盾。
最後,由於察舉制的實施範圍有限,往往只限於特定地區或群體,這限制了人才的流動和選拔範圍。
夏風早就想要開科舉了。
但是此前掌控的州府太少,就算開科舉,所能影響的範圍也十分有限。
科舉考試分為多個等級,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