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要性和隔離的意義,即防上同不良的個體和品種進行交配的作用。他還指出了採用選擇的實際操作者在工作中的困難和細微之處,指出了在很多代期間進行育種的必要性。他比《一八四二年概要》更為詳細地指出了對各種動物進行有步驟的選擇的成績。他強調指出,人不會創造出各種變化,只會把“自然界恩賜的禮品”合併和聯合在一起。除了達爾文生活的那個時代(由於當時工廠生產需要大批經過改善的原料)所特有的系統選擇以外,他還詳細地敘述了人類在成千上萬年間進行的“不自覺的選擇”。他在這方面引證了對野蠻人部族的觀察,包括對火地島人的觀察,他利用了聖經裡的一些傳說,老普里尼的著作,英國古代史和十六、十七世紀近代史的資料。在《概要》中,他把對“物種起源”起的某種作用也歸之於雜交過程的本身。

有趣的是,他在瞭解大量實用文獻以後,能夠很準確地把當時實踐家所共知的兩個外形截然不同的種族或品種在第一代和以後各代雜交的結果總結為一定的公式:“如果使兩個外形截然不同的種族彼此進行雜交,那麼其後代的第一代多少有點象雙親中的某一個,或者完全具有介乎二者之間的外貌,或者有時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新的性狀。第二代和以後幾代,在一些個體同另一些個體相比較時,其外形往往發生急劇的變化,其中很多代幾乎又回到它們的始祖的形態”。

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句話如何準確地總結出經過五十多年後才由遺傳學建立起來的那些規律性。遺傳學是從許多有系統地進行的實驗中發展起來的,而孟德爾便是進行這些實驗的鼻祖。

我們不談《一八四四年概要》同《一八四二年概要》的其他不同之處,我們只指出,除了關於“自然選擇”這一節外,專門敘述動物地理學的那一章在《一八四四年概要》中得到了特別的發揮。它的篇幅之大同一八四三年的相比增加了十倍,它全部是重寫的。這章分為三個基本部分:生物的現今分佈情況,生物在過去的分佈情況(古生物形態的分佈情況)和列舉出來的地理分佈事實同他的理論相一致的程度。把整個陸地分成兩個,三個和四個動物地理區是相當出色的,達爾文在這個《概要》中是根據哺乳動物的現今分佈情況進行這種劃分的。“如果把整個陸地分成兩個區,那麼澳大利亞同新幾內亞組成一個區,其它地方就組成另一個區;如果把陸地分成三個區,那就是澳在利亞區,南美洲區和其他地區。如果分成四個區,這就是澳大利亞同新幾內亞區、南美洲區、馬達加斯加區以及一切其他地區”。人們不禁產生這樣一種想法:如果他的朋友赫胥黎在很晚以後提出把整個陸地分成三個動物地理區——大南陸區、新熱帶區和北界區,那麼他在這裡就是用新的形式重複屬於達爾文的想法。如果需要把世界分成四個區的話,那麼把有著典型的始新世動物區系的馬達加斯加劃分進去,這在邏輯上也完全成立。

達爾文正是在《一八四四年概要》中說出了與眾不同的思想,這就是冰川時期對於說明各個不同山峰上的高山植物區系斷斷續續的分佈情況,對於說明它們同北極植物區系有相似之處,具有很大的意義。這一想法如上面我們所指出的那樣,後來才第一次出現在刊物上,它與達爾文無關,是由伊·福勃斯公之於世的。

所有這些例子表明,《一八四四年概要》的作者具有遠見卓識和高度的洞察力。《概要》中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達爾文總的特點是把他對待科學的審慎態度,同他的勇往直前、敢攀高峰、豐富而又嚴謹的科學想象力結合在一起。達爾文向虎克承認的那種“非常自恃的”工作本身就是這樣,而共同的工作使他倆更加接近。

達爾文把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搜集的植物交給虎克後,告訴他關於獨立的島上一些鳥種和海貝的情況,同時還告訴他這些鳥種和海貝同美洲大陸的這些鳥種和海貝有相似之處,請他特別注意這些事實並加以研究,對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植物物種是否也可以作出這樣的結論。他接著向虎克指出了同研究各群島的動物區繫有關係的各個作者,並請虎克注意,關於植物,是否可以認為在世界各地極為普遍的物種數目已經很多了。達爾文對所有這些問題都已經深思熟慮過。

可見,年輕的虎克受他的青年朋友的影響,在學術上邁出了最初幾步,因為他的這位朋友要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學者。這種影響由於虎克同達爾文的私人會見(起初在倫敦伊拉司馬斯·達爾文的住所,後來又在唐恩,約·虎克曾同其他博物學家一起被邀請到這裡來)而更加增強。虎克在回憶這段時間時說:“在他的健康狀況有了短暫的好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