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的騎著車,一起跟群眾向前衝,也一起逃命。
當然,在早上是比較單純的農民請願啦!但到了夜裡就幾乎沒有農民了,變成熱血過頭的群眾在那邊搖旗吶喊,大概是臺灣剛開放,大家都想那麼去熱血喊一下,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有認識的人剛好那時候在當“憲兵”參加鎮暴,據他說一開始的確是打不還手,但是大家被要求留守戰備而取消休假已經極度不爽了(對臺灣義務役男來說,假就跟性命一樣重要),因此一等到正式驅離的命令下來,大家簡直就是殺紅了眼:誰叫你們害我們不能放假!
“5·20事件”在當時,媒體一律以“暴民”及“亂源”稱之,但是,看到那些震撼的畫面,我開始思考,這是我所熟知的那些“淳樸”的農民嗎?為什麼他們會變得如此“暴力”?那時候我心裡不禁產生了疑惑。
附帶一提,現在臺灣的“二把手”蕭萬長,大家都叫他“微笑老蕭”,大概就是這時候被媒體封的。當時他任“國貿局長”,負責和美國談判農產品進口問題。發生衝突時,他出面緩解,結果遭蛋洗後還笑眯眯,從此“微笑老蕭”之名不脛而走。
正文 1989 “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
2009…11…12 9:17:22 本章字數:1232
1989 “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
電視熒幕上播出柏林圍牆倒了。從東柏林那邊衝來一群做擁抱狀的人,然後,越來越多的人跑過來。畫面一帶,一群人站在牆上揮舞著旗幟,下面辣妹與猛男HIGH得脫光衣服擁抱接吻,整個布蘭登堡門廣場擠滿了歡欣鼓舞的人群。東歐解體的風潮,在這一年達到了第一個高潮。
解嚴以後到1993年,這是臺灣劇烈變化的幾年,對於小孩子來說,每年都有新奇的事發生,整個社會熱鬧無比。老師在臺上講得咬牙切齒,小朋友還是嘻嘻哈哈;大人們開始敢暢所欲言,但是一有小孩在旁邊又閉口不提;各個階層紛紛走上街頭,這個舉動彷彿成為全民運動。
20世紀80代末的街頭運動不斷,令人眼花繚亂。這段時間當局剛從威權轉型,重新學習如何執政。而習慣當順民的民眾,也開始懂得爭取自己該有的權益,但又常常有點兒過火。總之,這段時間是一個磨合期。不過,這幾年間,大家體會到原來當局對待抗議事件還是很寬鬆的。
這一連串的街頭運動可能到現在大家都記不起來有哪些,但這年的“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一定讓人印象深刻。
那一夜,全家至忠孝東路逛街,只見整個忠孝東路及附近幾條街道已經全部被封閉了,密密麻麻的人或躺或坐,佔據了整條路面,前面的舞臺上唱著歌,演著舞臺劇,放著煙火,還有一些高高的人也在一邊舞動著。整個現場不像是在抗議,反倒瀰漫著一種嘉年華的氣氛。
抗議地點所在的忠孝東路,就是動力火車那首《忠孝東路走九遍》裡的忠孝東路,臺北人習慣叫這一帶“東區”。“東區”一直都算是臺北市高檔百貨與精品店的所在地,因此選在這裡辦活動可說是非常有代表性。
有別於那陣子殺氣騰騰的抗議活動,這場“無殼蝸牛夜宿忠孝東路”是非常軟性且帶著一點兒幽默及諷刺氣氛的。從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開始,臺灣的房價突然開始狂飆,前一年可能還買得起房子,隔一年可能只買得起廁所了,財團及炒家瘋狂炒房,導致許多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成為“無殼蝸牛”。在這場活動之初,他們本來只是找一塊地方作為抗議地點,沒想到越來越多的民眾自發地加入,結果整個忠孝東路都被佔滿了,最後那一夜,幾萬民眾夜宿在全臺地價最高的忠孝東路上。大家很平靜地唱唱歌,看看錶演,聊天,打牌,吃消夜,打發長夜。
這是場議題本身比活動更吸引人的社會運動,過程非常和平。現在看來,這場第一次由民眾自發而成的活動,對臺灣公民社會意識的建立,有非常大的影響。
我想,住宅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不是商品,更不應該變成玩金錢遊戲的籌碼,那麼多人風餐露宿為的就是要爭一條改革的路。不過,18年前高房價讓人走上街頭,18年後房價依然居高不下;18年前那些人應該房貸都付得差不多了,但這一代年輕人買房子的問題恐怕依然沒解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那場活動的憤青總領隊李幸長,現在已經是橫跨兩岸的鍋貼兒連鎖店“四海游龍”的老闆了。
正文 1989 海外異議人士返鄉潮
2009…11…12 9:17:22 本章字數: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