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6部分

:“若是炎黃蚩尤時的九黎,大家都知道,苗瑤甚至越人跟東洲生番的差別還是太大啊。”

王臨的手指從聖經後附譜系表的“黃帝、炎帝、蚩尤”一列繼續向上移,最上面是盤古,下面是女媧,再下面是燧人氏、有巢氏,然後是伏羲,之後是神農。

浦州主薄桑居九不僅是個學問人,也是天廟信人,低聲道:“伏羲封國,乃有九黎,蚩尤不過是九黎後君,如果把東洲生番劃為伏羲之下,蚩尤之前,既有關聯,又難考究。而伏羲乃我華夏先祖,如此就有血脈相通的大義。”

蔡新捏起指頭,顯然是在算《聖經》所載伏羲時代離現在有多遠。

華夏上古神話紛雜難辨,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聖經》東拼西湊,整理出來一套上古歷史,儘管為“真理派”的史學家所不容,覺得那不是信史,同時也跟不少民族,不少地方的傳述牴觸,但相比之下,這一套脈絡更多近於歷史,而不是神話。

也就是說比爛之下,《聖經》所載譜系是最不爛的一套說法,因此正為大眾所漸漸接受。至於那些“真理派”史學家反對,反正幾千幾萬年前的事,也礙不著大多數人的生活工作,也就只是小圈子的爭執而已。

王臨不必看,也不必算數,張口就道:“一萬年前……”

跟眾多神話傳說不一樣,《聖經》以諸多旁證偏證確認,伏羲活在一萬到兩萬年前,取個下限,算一萬年前,嗯,其實很沒下限……

“伏羲曾封過一國叫東方,嗯,說不定就是這東洲的生番!”

之前那附會殷商的學子又來了勁,不過此時大家都沒反駁,根據古記載,伏羲封國無數,其中確實有叫“東方”的方國,但具體情況已不可考,反正都無跡可循,隨便怎麼說啦。

範四海也來了勁:“既要認生番為一家人,那就不能再稱呼人家生番,不若就叫……東黎,東遷的九黎之民?”

蔡新等人撫掌道好,東黎,不錯,既道明根脈,黎又通“離”,也蘊著失落血親之意。

於是,歐洲人稱呼的印第安人,在華夏有了另一個名字:東黎人,而在東洲則簡稱黎人。

蔡新等人在這裡犯了一個錯誤,他們沒記起瓊州也有黎族,當這稱呼形成共識,國中都把印地安人叫黎人後,改也改不過來了,於是瓊州的黎族在國內反而被大家稱呼為南黎以示區別。而百年之後,還產生了諸多誤會,不少“黎人”都當南黎是他們的同族,經常跑過去噓寒問暖,攀宗附祖,搞得瓊州黎族一頭霧水。

眼見眾人作戲一般地將東洲生番劃定為自家親戚,還是萬年前的親戚,羅五桂壓住笑意,不屑地道:“攀親戚就有用?要說親戚,朝鮮人和日本人該離我們華夏更近,結果呢?”

範四海就道:“這就是一樁大義嘛,有了這大義,咱們就能跟生番……哦,黎人更容易打交道。面對歐羅巴人,也就是黎人所說的白人,咱們也能化黎人為強援。華夏在這東洲,就得靠黎人,這盤棋才能活。”

羅五桂依舊不服:“我倒是聽說,他們生番……好,黎人,自家人都湊不到一起,經常打得頭破血流,不同族群還侍奉不同的洋人。咱們忽然跑過來說,咱們是一萬年前的親戚,咱們要聯手對敵,人家怕是會笑破肚皮!人家幾百年前的親戚都是生死之仇……嗨——!”

話未盡,譏笑眾人紙上談兵的意思卻分外清楚。羅五桂的想法就很簡單,跟範六溪一樣,拳頭就是老大,打服了生番,直接讓他喊爹爹爺爺,讓他為自家效力,何必去立一個莫名其妙的萬年親戚。

蔡新笑了:“老羅啊,咱們只是在幫你們武人少流血,更絕後患,而不是在這事上推開你們武人。”

他看向王臨:“為什麼要立一個萬年親戚的大義,第一,這是有可能的,當然如你所說,這其實也沒什麼意義。但是……洋人能靠公教去蠱惑生番,讓生番歸他們的大義和王化,我們華夏要立足東洲,就必須在這事上有針鋒相對之道,這道就在天廟。”

王臨點頭:“我華夏舊日王化也就是三綱五常,君君臣臣,已非今世寰宇所能廣及於外的。而要教化生番,華夏大義目前還只及於血脈,未能如歐人那般,以神鬼之道統括。如果能立下血脈相連的大義,我們天廟就能施以同胞之訓,如此,華夏之道廣於所有黎人,即便不能盡得東洲,也能與歐人相抗。”

範四海還在感慨:“這終究還只是血脈之道啊,跟我所想要的還差了一截,若是我華夏的天人之倫能跨出血脈外……”

蔡新擺手:“總督說得遠了,今世還是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