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小身影,那是他的兒子們。
“朕今日也向國民立誓,朕的兒子,也將衛護一國。日後他們繼承的不是這江山,而是守護江山的責任!朕的兒子,一旦成年,必先服役,他們首先是衛國的武人,然後才是皇子!”
大皇子李克載七歲、二皇子李克銘六歲,三皇子李克衝五歲,五皇子李克琛三歲,都穿著一身軍服,初看還只是覺得乖巧可愛,被父親伸手一指,個個都將胸脯挺得直直的,小腦袋昂得鼻孔朝天,竟也顯出幾分武人的沉凝之氣。
安九秀抱著的六皇子才滿月,自然沒什麼反應。已快九歲的長女李克曦看著自己的弟弟們,眼中既有憐憫,又有不滿,心道父皇偏心,女兒就低人一等,不夠資格背什麼責任麼?
李肆這番立誓倒不是什麼新鮮言語,十年前他在這裡立下萬民之約,登基為帝時,就說過類似的話。不過那時大家都覺得只是象徵之語,不能較真。可今天他一身軍裝,還帶著妃嬪子女一起亮相,直言皇子也必須先從軍,一家以守國為己任,這姿態,這言語,真是太具衝擊力了。
廣場靜寂了好一陣,接著陡然變得沸沸揚揚,喧鬧不堪。
“還有咱們呢,咱們又不是吃了睡,睡了吃的愚民!”
“官家要管這一國,怎麼能事事都衝在最前面!?”
“陛下要做的是運籌帷幄,衝鋒陷陣的事,咱們一國有千萬男兒,難道還不夠麼!?”
十數萬人沒有齊聲讚頌,反而都“聲討”起皇帝來,站在後方的妃嬪和文武百官們都覺心緒激『蕩』,古往今來,哪位皇帝能有這般待遇?如待家中長者一般,看似不尊,卻是又親又敬。
“是是,朕要衝鋒陷陣,怕也比不過普通一兵,朕的槍法和拳腳,連某些女子也不如……”
李肆開著自己的玩笑,廣場上爆出如雷笑聲。一些個“武林人士”,還有熟知底細的武人笑得更歡樂,他們都知道,不管是槍法還是拳腳,皇帝怎麼也比不過嚴貴妃。而李肆身後,嚴三娘也朝著他的背影狠狠剮了一眼,這種場合,居然也把她扯出來開玩笑……不過看這反應,似乎皇帝跟這十數萬民人的心貼得更近了。
“官家是當家的,能把這一國當一家念著,咱們就已是受著千古未有的福氣了!”
“陛下你當家,咱們都放心!”
民眾們也激動不已,終於有人乍著膽子喊出了這樣的話,聽得不少官員都皺起了眉頭,雖說皇帝不再自居君父,可把皇帝從寶座上扯下來,直接比作一家一族之長,未免太不敬了吧。連湯右曾都暗道,官家這是寵民人太甚啊,就怕民人恃寵而驕。
李肆卻不以為然,這個比擬,正好給他後面的話搭橋。
“是啊,我們這一國,就是一個大家!我們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他再一揮手,側面傳音臺上,站出一隊女子,身著素麻長袍,輕鼓蕭笛,清亮悠長的和音頓時傳遍整個天壇。
“盤古開天地,女媧泥造人,燧人與我火,有巢分人牲……”
“神農嘗百草,伏羲立衍聖,炎黃出渭河,萬年華夏成……”
天曲,雖出自天主教,卻已發展成一項專門的歌藝。在這祭天之日,在李肆起誓護國之時,以天曲來唱出這一國萬民的關聯,再貼切不過。
“你我本同根,原是一家人,血脈代代傳,炎黃有子孫……”
歷數華夏上古沿革,最後落在了“炎黃子孫”這個概念上,往日天主教所倡,各家學派所述,有關“我們這一國”的概念,真真切切落在了“我們這一家”的認識上。此時廣場上十數萬人,即便往日不去天廟,沒接觸過“紮根”之事的,也都有了跟他人血脈相通的感覺。
我們為什麼能是一國,因為我們先是一家,我們不僅是聖賢言裡因儀禮而融成的華夏,更是因萬年血脈繁衍而聯在一起的炎黃子孫。
“我們就是華夏!漢時叫漢人,唐時叫唐人!現在叫英……好像不好聽呢……”
“難道還要分宋人和明人?咱們就是華人!沒錯,炎黃子孫,華夏之人!”
十數萬民眾一邊合著天曲唱著,一邊感受著這種血脈相通的溫暖之力。
在李肆那個時代,“炎黃子孫”這個概念,“華夏民族”這個認識,是到了清末,因反抗滿清而凝結而成的民族認同。抗日戰爭時,華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才有了民族精神的崛起。
而在這個時代,英華的民族認同,最初來自於華夷之辨,隨著一國的國勢增長,民智初開,又加入了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