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簿突�舊夏蓯擄牘Ρ讀恕�
有了以上三個方面的基礎,自我適應就是勢在必得,也就能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挫折後該怎麼辦
1。傾訴。在很多時候也叫發洩,即把自己的心理情緒痛苦統統地向他人傾訴。傾訴完了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情已經沒有剛才那麼沉重了。
2。優勢比較。也就是說去想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難更多、處境更差的人,並找出自己的優勢點,加以強化,從而讓自己的心理得到一種趨於平和的狀態。也就是說讓自己明白自己並不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從而擴張挫折承受力,增強自信心。
3。目標。挫折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在你挫折後一蹶不振。因此我們必須在經過一番分析思考後確立一個新的目標,並重新開始新的奮鬥歷程。
。。
學會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1)
世界上的很多東西都不是完整的,而這些很多的不完整也就促成了人間的煩惱甚至是悲劇。比如說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幾年就是幾年,並不像《西遊記》中所描述的那樣是專門有一個閻王把持的,只要你有本事,就能讓自己多活幾年。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人並不甘心,總是在想法設法改變這些事實。比如說很多古代皇帝就曾經幹過這樣的傻事,可到最後,還是該死的死,不該死的也死。
這就是事實,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接受。因此要想自己的生活過得開心一點,就得學會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現實。在接受這個事實的情況下再作另外的打算。
曾經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名叫《放手》:
有一個樵夫到山上砍柴,由於不慎而跌下山崖,在即將被摔得粉碎的情況下,情急之中他拉住了半山腰上一根橫出的樹幹,幸好這根樹幹比較結實,樵夫並沒有掉下山崖,而是被吊在半空中,命暫時是保住了。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懸崖光禿禿的,並沒有可以抓手的地方,況且還很高,人根本就爬不上去,而下面就是崖谷,跳下去似乎也不是那麼合適。
無奈的樵夫只好在那裡等待救援,可誰又知道他被吊在半空了呢?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恰巧有一老僧路過,他給了樵夫一個指點,說:“放手!”
“放,那我不就掉下去了嗎”?
既然不能上,那麼唯一活命的途徑已經被證實是不可能的了。如果一天這麼吊著也肯定只能等死,那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往下跳了——雖然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說不定還可以順著山勢來緩和一點掉下去的衝力。或者在掉下去的半途中能夠有另一棵樹擋你一下,那麼就可以再減掉一次衝力,生還的機會還是很大。也許還可以抓到石頭,也許沒有,也許可能真的會死,但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就是也許不會死。
現代社會的生活很多就猶如這個可憐的樵夫所遇到的情況一樣,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爭取也不是,放棄也不是。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個時候與其夾在中間難受,倒不如放棄支撐的精力,痛痛快快地放手,將全部精力付諸一搏。畢竟事實已經證明根本就爬不上懸崖了,而跌下去也許會死,但也許還有生還的可能,即便是搏個萬分之一的希望,總比在這裡等死要好。
特別是在商場,競爭日益激烈,這種情況很可能隨時都會發生。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又該如何去應對呢?一種辦法就是接受已經發生的,不可改變的現實,並從這個現實出發,再作另行考慮。
而不是相反地在那裡想著怎麼樣才能改變這種現實,或者是心有不甘而想著要如何才能回到過去。這其實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這樣既不能如你所願真的回到過去,又會浪費你寶貴的時間,與其這樣,還不如接受這個失敗的現實,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這在心理上需要一定的承受能力,或者說是一個人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很坦然地接受現實。也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心理素質好的人更容易成功,而這種素質裡面包含了兩種智慧。
首先是一種理解放棄的智慧。
放棄在很多時候都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所有東西,並不是我們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即便是煮熟了的鴨子都有可能飛掉,就更不用說是其他的了。
這就是一種放棄的智慧。正如前文提到的那個破碎的圓真正瞭解了完整的現實以後,發現其實不完整的日子似乎更美麗。於是就很乾脆地放棄了苦苦追尋的另一半,過起了並不完整的生活。它之所以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