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八十五章幫我穿甲、點校士卒(巨大章 感謝搬磚大咖與黃二胖君萬賞)

鄭智聞言,回頭便去取案几之上的筆墨,開口還吩咐吳用道:“去找一把尺子來。”

吳用本想開口叫鄭智去吃飯,此時話語也被堵住了,只得快速出去尋尺子。宋朝度量,一丈等於十尺,一尺等於十寸,一寸等於十分。一寸便等於3.7厘米。當然,對於度量來說,用什麼作單位都是一樣的,只要有標準單位,計算起來也是一回事。

片刻之後,吳用取來尺子,鄭智便趴在一張地圖上量了起來,從江寧到杭州,一尺六寸。五百里實際長度,那麼一寸大約就等於三十一里地。

鄭智量好之後,頭也不抬又問:“江寧到蘇州直線距離大概有多遠?路途又是幾何?”

鄧先自然是看不懂鄭智在地圖上寫的是什麼,量的又是什麼,卻是也連忙回答道:“直線四百里左右,若是路途來說,應當在六百里上下。”

鄭智又開始量地圖上江寧到蘇州的距離,一尺二寸。鄭智稍微計算,一寸便是三十三里左右。與之前計算的差了兩里路,一尺的地圖距離也不過差了二十里路。這比例尺雖然有問題,但是這地圖已然比較準確了,這個結果倒是讓鄭智鬆了一口氣,古人制地圖的手段倒是沒有鄭智想的那麼落後。

其實鄭智不知,古人制作地圖的理論其實不差,與後世的理論基本是一致的。差就差在製圖的技術上,主要就是測繪計算的技術。

中國古代地圖的製作方法稱為“製圖六體”,包括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

這個辦法的發明人叫做裴秀,東漢末年生人,便是三國到西晉時期的人才。可見中國的古人是何等的有智慧。只是在測繪計算上與現代相去甚遠,也沒有能描繪地形與等高差的等高線。

此時鄭智再看這幾張地圖,信任感便多了幾分。神情自然也就輕鬆了不少。地圖誤差也只在小範圍之內,並非自己擔心的南轅北轍的差距。

吳用見得鄭智神情輕鬆了些,連忙開口道:“相公,該吃中午飯了。”

鄭智聽言,起身把筆尺放回案几之上,開口道:“學究,尋個人去通知一下伙房,讓他們把飯菜送到這裡來,我們便在此處用餐。”

吳用點了點頭,門口便有王漢之派來伺候的衙吏,交代幾句之後便又進來了。

此時鄭智又開口問鄧先:“江寧去杭州,要過廣德,再過湖州,這一路官道好不好走?快馬要走幾日?”

“稟相公,這一路官道極為通暢,只是如今官道都被賊人把持,怕是過不得,若是在原先,有一匹能跑的快馬,四日之內,一定能到。”鄧先恭敬答道,心中似乎明白了這位相公到底在做什麼。

鄭智聽言默不作聲,心中已然在構思一個冒險的計劃,事到如今,時間太過緊迫,鄭智心中已然萌發了冒險的念頭。

吳用瞅準時機上前說道:“相公,此人名喚鄧先,祖籍是江寧府溧陽人士,居江寧已有三代,都是從商,家中也出過舉人。”

宋朝科舉,只分三級,州、省、殿。考過州試便是舉人。並沒有童生試考秀才一說,秀才並不需要考,讀書人大多可以直接參加州試,州試之後便是舉人,再就是省試,已經就不是地方考試了,而是朝廷尚書省下屬禮部舉辦的考試,已然就是進京趕考了。

明清則不同,秀才就需要考,自然就出了許多頭髮花白也考不中的老童生。而宋朝只有落第秀才之說,就是考不上舉人的秀才。後世許多小說裡面宋朝考秀才之說,便是可笑的。

鄭智聽得吳用介紹,轉頭看了看吳用,又看了看鄧先,心中也知道有深意,卻是也想起了昨夜之事,便問道:“可是昨夜在畫舫之中的那人?”

“正是此人。”吳用答道。其實也並不需要多說什麼,吳用點到即止,鄭智自然也就會明白一些事情。

鄭智點了點頭道:“嗯,學究思慮深遠啊,學究便把此事做妥就是,不需多稟報,以後一併來說就是了。”

鄭智當著鄧先之面,也懶得詳細去問。但是吳用大致的用意,鄭智也是知道的。也就如此去與吳用來說,也是給了吳用足夠的信任。

吳用聽言,也不多說,只是拱手致意,卻是心中極為舒暢,跟隨在鄭智這麼一個聰明大度之人身後辦事,也是吳用這樣一個聰明人的福氣。鄭智與宋江之間的差別便顯現出來了,宋江的格局實在差得太多,小到身為軍師的吳用都感覺束手束腳,不能一展胸中溝壑。

在鄭智身邊便是截然不同,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