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7部分

作之前非常複雜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完成了的緣故。

先前王勇他們進院子的時候,看到二奶領著人在泡黏米,那才是製作油炸糕的第一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米一般是兩種,粘菘米和江米。米泡不好就沒辦法進行下一步的粉碎磨面的工序,沒有黏面就做不成油炸糕了。

這米一泡就得至少泡個一兩個小時,讓它充分的浸透水分,變得飽滿絲滑。把泡好的黏米瀝去多餘水分。就可以去磨面房把黏米磨成粉了(也可以帶水一起磨,很多人都這麼做)。

磨成粉的黏面就可以加水和酵母和麵,最後就變成現在雯雯她們手裡的那種直接包油炸糕的柔軟,黏黏的麵糰了。

炸制油炸糕的方法一般都是把油燒熱,至少到七成。檢查方法也很簡單,拿一根乾淨的筷子伸到油鍋裡,筷子周圍翻花冒氣泡了,也就可以把油炸糕下鍋了。

生的油炸糕下到熱油鍋裡。很快就會變色,等油炸糕外表顏色變深,逐漸變成金黃色。甚至是暗紅色的時候,就差不多可以出鍋了。

剛炸製出來的油炸糕,外表金黃酥脆,內裡軟糯香甜可口,尤其是豆沙餡料,甜甜的。沙沙的,混合著黏米麵獨特的口感。那滋味別提多好吃了!

晾涼之後的油炸糕會非常的黏,如果是一堆油炸糕放到一起。那麼這個時候這些油炸糕肯定就會都黏在一起,變成軟軟的一團。

好的油炸糕涼了之後,再放到鍋裡蒸一下,那麼這些油炸糕就會變成徹底的一團,就筷子一夾,你提都提不起來。往往是夾著越拉越長,最後扯斷變成兩半。

不過有的人就喜歡吃這個時候的這種年糕,因為它吃起來很黏,很勁道,而且更加的軟糯,無論是口感還是味道都極其特別,但是不喜歡吃黏東西的人對油炸糕這玩意那絕對無愛。

王勇記得以前小的時候,每年過年前,臘月二十五六開始,村裡人就會家家戶戶的開始炸油炸糕。

早的也有臘月二十三就開始炸了,最晚的有到臘月二十八甚至是臘月二十九那天才炸的。不過一旦過了大年三十,就沒人再炸制了,王勇也搞不清楚是什麼習俗。

後來等王勇長大之後,特別是這幾年有些喜歡吃這東西的人也在改變這一習俗,只要是想吃了,那就做唄,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錢。

在外地上學工作的時候,王勇也在早點攤位上見到過外地的油炸糕,裡面也有豆沙餡的,只不過外形不再是圓球了,而是餅的樣子。

裡面除了豆沙,也有些特別的會在裡面包其它的東西,比如蔬菜,比如肉餡。反正王勇是吃不慣,他最多也就買個豆沙餡的回味一下童年的味道,至於其他餡料的他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

在半山村附近的農村,油炸糕就只有一種餡料,那就是豆沙。至於黏面裡包裹其它餡料,那就不叫油炸糕了。

叫什麼呢?

它就是元宵!

也是使用黏麵包裹餡料,不過餡料不再是豆沙,而是特製的一種餡料或者是其它自己喜歡的餡料。裡面到底是什麼王勇也沒有研究過,不過他倒是也見過那玩意。

一般都是一個個小正方體形狀,長寬高不超過一厘米,很像是糖塊。煮熟之後,它就會化成一灘汁水。據說很美味。

之所以說是據說,是因為王勇從來沒嘗過元宵的味道。就和他從來不吃月餅一樣,是因為這兩種吃食裡面的餡料裡都有那種紅紅綠綠的東西,印象裡似乎聽人說那叫青絲玫瑰。

名字挺好聽,可是王勇從小時候第一次見到它開始。就對這東西極度反感,甚至一度到了反胃,看都不能看的地步。

說不上是什麼原因,他自己都很是疑惑不解。最後只能歸根於這可能是個人愛好吧!他這個人比較隔色(本地話,就是比較有個性,和一般人不一樣。一般是貶義詞),和大多數人愛好的不一樣吧。

就因為王勇的這個毛病,以前他母親還在的時候,每年正月十五要做元宵了,從來都不買那種現成的餡料。而是自己動手做。

材料一般有核桃仁,花生粒,芝麻,紅糖等,把這些材料放到一起搗碎,攪拌均勻,然後放鍋裡炒熟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這是本地元宵最傳統的餡料了,很早以前人們做元宵都是用這種餡料。這種餡料用到做月餅上。那種月餅就是最傳統的五仁的!

但是王勇對元宵已經有了心裡陰影,即使餡料裡沒有他十分討厭的那種玩意,他也從不碰元宵和月餅。即使它們再怎麼好吃也不碰。

“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