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嘛,當然是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 ”
清風道長摸著白鬍子。 直點頭,道:“至理名言,至理名言吶!快準狠,字字金玉之言,貧道眼界大開。 ”
他地話又得到群臣的認可,讚歎不已。
其實,這種脫胎於二戰的裝甲戰理論的作戰方式對於現代人來說。 並不新奇,對於古人來說卻是很了起的事。 很新鮮的事,要他們不讚嘆都不行。
熟悉戰史的朋友都知道,閃電戰思想是那位名聲不好地元首提出來的,他分析了德國地戰略形勢,不利於兩線作戰,必須要找到一種方法,實施閃電突襲。 要敵人在來不及作出反應的情況下就給打倒。
一種美好的構思需要一種美妙的工具才能實現,他一直找不到實現他理論的戰爭手段,直到在一次閱兵式上看見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部隊,他知道他找到了他需要的工具,不住地自言自語“這就是我所需要地東西,這就是我需要的東西”。 緊接著,古德里安就給任命為裝甲兵總監,開始大量組建德國的裝甲部隊。 才有了二十四天打垮數百萬英法聯軍的勝利,才有讓北極熊損失慘重的“巴巴羅薩”計劃。
要是把閃電戰理論歸結為元首創造,其實有些不對,德國人早就在研究閃電戰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差點閃電成功。
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集中裝甲部隊從阿登地區突破。 透過阿登地區的裝甲部隊排成三個縱隊,長達千餘里,實施縱深突擊。 德國實施的這個計劃就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是以計劃提出者曼施坦因地名字命名的。
曼施坦因計劃其實是一個聞名全球計劃的翻版,這個計劃就是著名的“史利芬計劃”,史利芬計劃在一戰後寫進了教科書,供人們討論,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最富天才的作戰計劃之一。
這一計劃的核心就是要求集中優勢兵力,從右翼進行快速機動迂迴,直取巴黎。 以迅雷不及掩耳地手段拿下巴黎。 迫使法國投降。 因而,右翼是關鍵所在。 史利芬將軍最為擔心的就是執行者認識不到右翼的重要性。 他在彌留之際還在唸著“右翼,右翼”。
事實證明,他的擔心並非多餘,這一計劃的執行者小毛奇將軍果然沒有意識到右翼的重要性,從右翼抽調了八個精銳騎兵師去加強中路大軍,等到右翼快速推進到巴黎城下後,再也無力對巴黎發起進攻。 才給法國人調集兵力,保衛巴黎贏得了時間,才有後來的那些著名的會戰,最後打成了沒完沒了的陣地戰,最終導致德國的失敗。
要是說閃電戰思想是那位名聲不太好地元首極力提倡,並最終獲得巨大成功地話,那就很正確了。
閃電戰的精髓用中國話來說就是“速戰速決”,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敵人致命一擊。 這在中國古代就有閃擊成功地經典戰例,霍去病兩次出征河西走廊,打垮盤踞在河西走廊上二十四萬匈奴軍隊就是中國古代閃電戰的範例。
當時,霍去病兩次出征,率領的總兵力不到三萬騎,他沒有後方,沒有輜重,沒有補給,更沒有增援部隊,而他的對手卻擁有二十四萬大軍。 他的辦法非常簡單,就是他的軍隊絕不停留,哪怕是一刻鐘也不停留,一路向西衝,深入匈奴國境一千多里後,匈奴人才知道他來了,可是已經晚了,在霍去病連串打擊下,匈奴損失慘重。 霍去病這一戰打到現在新疆的羅布泊去了。
所以,閃電戰並不一定就要坦克才能實現,只要運用得當,騎兵也可以實施。 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的努力所證明的那樣,右翼非常迅速出現在了巴黎附近,只是由於小毛奇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使得右路軍無力發起進攻。
李雋提出的動用騎兵實施閃電突襲的戰術,得到的並不是歡呼,而是驚訝、驚歎,因為這實在是太大膽,對於古人來說太難以想象的事情,要他們不驚訝驚歎都不行。 過了好一陣子,清風子他們才慨然而嘆“真神人也!”
“中原決戰的成敗將由騎兵來決定。 ”廖勝功非常中肯地點評,道:“因而騎兵地運用就成了關鍵。 要考慮到天時地利這些因素。 皇上,臣以為,決戰在秋後發起為宜。 ”
李庭芝思索著道:“秋後決戰,雨水少,地面乾燥,有利於騎兵快速機動。 ”
“中原之地雖不是江南那樣的水鄉,也有不少河流。 要是在夏季決戰的話。 騎兵在泥濘中行動,馬匹人員體力消耗非常之大。 很不利於決戰。 皇上,臣也以為秋後決戰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