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乞丐忽然哈哈大笑,對著小姑娘的爺爺說道:“這孩子與我有師徒之緣,我要帶她去問道求仙。念爾等世俗之人,自是有些牽掛,與爾等定下三日之期,三日之後,老夫來此接人”說罷,那老乞丐卻是突然仙蹤渺渺,消失不見。
三日後,老乞丐在此,帶著夷籮,腳踏祥雲而去。
時人皆嘆夷籮境遇之奇,以一個蘋果換得一世的仙途。卻不知,那夷籮乃是水屬性的天靈根。
為了紀念這段佳話,從此,滴翠橋改名為遇仙橋。
至今,在遇仙橋上,當年夷籮遇仙的地方,還有夷籮送給老乞丐蘋果的一組雕像。已經成了煙雨湖十景之一——煙雨尋仙。
而夷籮的家人,便是這南齊王朝的祖先。憑藉著當年夷籮入得仙途的名聲,建立起了南齊的第一片基業。數代人的開疆拓土,成就瞭如今雄霸天下的南齊王朝。
真應了那句話:一人得道,雞犬飛昇。
如今的南齊王朝,夷籮被封為護國聖道公主,食帝王俸祿,享人間香火。
為了弘揚夷籮公主的善良感動神仙,更因為南齊的數代帝王均精通帝王之術,所以雖然貴為護國公主,但是夷籮的形象走的卻是親民的路線。
連續二十年的風調雨順更是被渲染成為護國公主愛惜南齊百姓。一時間,南齊王朝是家家供奉夷籮的雕像,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香火之盛,一時無兩。
除了每年的春秋大祭或者求雨、占卜之外,遇仙橋上的公主遇仙雕像都是對老百姓開放的。數百年來,卻從未有過什麼人褻瀆雕像的事情發生。可見夷籮在南齊王朝的聲望之隆,到了什麼程度。
細雨黃昏,遇仙橋上,煙雨尋仙雕塑附近,更是人頭攢動,遊人如織。
人流密集的地方,自然是少不了小商小販、各種的小吃。
煙雨尋仙雕塑兩邊,沿著橋面,一溜排開幾十個小吃攤子,各種江南小吃:小籠包,三鮮餛飩、桂花元宵、麻油乾絲、油炸臭豆腐……
煙雨尋仙雕塑北側,第一家攤位,就是一個三鮮餛飩的小吃攤。攤主是一對年過六旬的劉姓老夫婦。
老兩口當年就是在這座橋上認識、相戀、成家,並一起經營這個小攤位。
一晃就是四十多年過去了,老兩口如今已是兒孫滿堂。雖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家,倒也是衣食不愁,殷實富足。
本來,以劉大爺老兩口這些年生意攢下的家底兒,那是怎麼都夠花了,自是不必年過花甲還辛苦出來做生意。
只是,多年的習慣,突然閒下來很不適應。而且,多年經營下來,一堆的老主顧,還真就捨不得老兩口皮薄大餡、湯汁鮮美的三鮮餛飩。
劉大爺老兩口一商量,看看自己身板兒還挺硬實;孫子也都大了,上了私塾。老兩口在家待著也是無趣,索性重操舊業,又支起了餛飩攤。
可是今天,那些老主顧一邊溜達,一邊到了劉大爺劉大媽餛飩攤兒跟前,卻是發現,餛飩攤兒換人了。
餛飩攤後邊,站著的卻是一對兒年輕夫婦。男的濃眉大眼,女的嬌小玲瓏,雖不是什麼俊男美女,倒也看著般配齊整。
只是再看這餛飩,就不那麼齊整了。
江南餛飩,講究的是小巧精緻、皮薄大餡兒、餡兒鮮湯美。
首先這餛飩要個頭適中,大小均勻。餛飩皮兒要勁道透明,一眼要能看清餛飩餡。這是江南人吃餛飩第一要看的。達不到這個要求,你就是餛飩再好,瞅都不瞅,轉身走人。
看看這兩個年輕人的餛飩。一個個跟小牛犢子似的,這個頭兒,小的四個能吃半飽,大的四個能吃飽
再看這餛飩皮兒,白亮亮,憨乎乎。瞅一眼,感覺不是餛飩皮兒,而是旁邊賣炒餅的剛出鍋的大餅。
別人家的餛飩是五個銅子兒一碗,這兩個年輕人的餛飩卻是二十個銅子兒。
這餛飩如此賣相,又是這麼個價錢,這生意可想而知。
那兩個年輕人似乎也並不著急,而是東張西望,倒不像是來做生意,而是來煙雨湖看風景一般。
一些上了年歲的老人家看了都直搖頭,“哎……這年輕人哪,做生意可真不靠譜”
從天剛過下午,這小兩口開始出攤兒,直到傍晚,這小兩口是一張也沒開。
就在這個時候,遇仙橋北邊的橋頭,走上來祖孫倆。老爺子慈眉善目,小孫子五六歲的樣子,生的是眉清目秀。
老爺子姓許,心眼極善,人稱“許老好”,就住在煙雨湖湖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