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力量的逐漸壯大,不僅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戒心,就連地方督撫也產生了妒忌,一些人處處給他出難題。自恃有功而未得實權的曾國藩對清廷也不滿起來。1857年三月,曾國藩借反表之名,奏請終身守制,意在以退為進。不想咸豐帝一筆朱文,準其請求。後來迫於太平軍的勢力,清廷終於給了曾國藩實權,召其出山。
1860年,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並任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重新開始鎮壓太平軍。十二月,太平軍李秀成進逼祁門湘軍老營,在此坐鎮的曾國藩知自己兵力單薄,難堪一擊,又寫好遺書準備自盡,而李秀成卻繞路他行,使曾國藩又一次生還。1861年九月,湘軍攻陷安慶,軍事上出現轉折。十一月,慈禧任命曾國藩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已經取得了反太平天國戰爭的軍政全權,同時,也使湘系勢力不僅駐佔長江中下游,而且延伸到西南內地。從此,曾國藩的湘系集團,一躍成為地主階級當權勢力中最大的實力派。
1862年,曾國藩兵分十路,向太平天國發動大規模進攻。曾國藩所指揮的各路湘軍,在瘋狂鎮壓太平軍的同時,對所佔領之地,大肆屠殺、姦淫、擄掠,蘇、浙兩省成為悽慘的人間地獄。據統計,蘇、浙兩省死於屠刀之下者達二百八十七萬多人。蘇杭天下足的富甲之地,在湘軍的鐵蹄踐踏下,已是白骨遍地,荒無人煙。1864年七月,湘軍攻破天京後,更是慘絕人寰,洗劫一空。曾國藩本人稱“三月之間,斃賊共十萬餘人,秦淮長河,屍首如林”。而天京失陷時,太平軍全部人數不過一萬多人,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衝出重圍。可見,慘遭殺戮的多是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
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為了私吞財富,掩耳盜鈴,下令放火滅跡,天京大火直燒了七天七夜,繁華的都城一下子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曾國藩在報告中誣稱,大火為太平軍所為,把宮殿府宅都燒掉了,“三日火光不熄”,天京城內未發現太平軍財庫。為了防止事情洩露,曾國藩不讓被捕的太平軍忠王李秀成押送到京,就地便殺害了。
攻陷天京後,曾國藩被封一等侯爵,賞太子太保銜,他的權力、地位和功名達到了頂峰。
曾國藩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的歷史遺訓,知道自己此時權柄過重,朝廷上下很多人對他都不放心。為了減少清廷的疑忌,以免招致殺身滅門之禍,於是,在湘軍軍心渙散的時候,主動向清廷提出,將湘軍逐步遣散,並命其弟曾國荃稱病辭職回湘,以緩和矛盾,向世人展示自己清廉,沒有野心。
這時,太平軍餘部與在淮河兩岸活動的另一支反清武裝捻軍會合在一起,重新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武裝鬥爭。1864年十一月,清廷命曾國藩率部前往安徽、湖北交界地區剿殺捻軍,曾國藩百般託詞,終未去。後來捻軍在山東全殲僧格林沁部隊,引起清王朝統治集團的極大恐慌。僧格林沁是清朝有名的將軍,他的部隊大部分是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清廷意識到,捻軍已成為太平天國之後新的大敵,於是又於1865年五月命令曾國藩赴山東作戰,將兩江總督職交由李鴻章暫行署理。此時,湘軍已大部分被裁撤掉,曾國藩只能依靠李鴻章的淮軍去作戰,而淮軍又不受曾國藩的領導,即使交由曾國藩指揮的部分淮軍,亦暗中受李鴻章掣肘。曾國藩屢屢失敗,在責難聲中,請求離任,清廷又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
回任後,1868年五月,曾國藩由南京出發檢查糧餉、武器的準備情況,開始注重軍事工業,成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早期人物。早在1861年九月,曾國藩還促成了江南製造總局的成立,這是清末最大的一項軍事工業。曾國藩等人還設立學校學習外國語言,學習機械製造技術,翻譯了大量外國工程技術書籍。曾國藩在辦洋務中認到人才的重要,與李鴻章聯名上奏,請求清廷派選學生出國留學深造。這些舉措,都是值得肯定的。
1870年,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不久,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天津教案。天津法國天主教育嬰堂收養的嬰兒,因流行病傳染而死亡三四十名,屍體潰爛,慘不忍睹,引起群眾公憤。此時,天津一帶又哄傳幼童被迷拐事件,也與天主教堂有關。於是,天津民眾於六月二十日聚集在育嬰堂前,要求入內檢查。正當民眾代表在徵得該育嬰堂負責修女同意後,準備入內檢查時,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得報,親自趕到育嬰堂,不問情由,就把民眾代表轟出堂外。
次日,豐大業持槍前往會見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勒令派兵鎮壓,談判未果,即行開槍恫嚇。出衙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