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他的眼力和眼界沒大幅度提高,卻並沒有就此淪落,也沒有太張狂,照樣不賭不嫖,踏踏實實的幹事。
後來他逐漸發現,待在京城,有不小的壓力,他做生意樸實,檔次上不去,不適合高檔精品需求旺盛的大城市,所以決定回潭州發展。他的做法是明智的,潭州古玩市場在全國也有名氣,老貨多,價錢便宜,他手頭寬裕,便打起集藏貨物的主意。
張老闆是有主意的人,對古玩的走勢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眼見清三代的瓷器在市場上行情火爆,異常搶手,他並沒刻意和大家爭,而是把目光投向晚清民國的瓷器——各類大瓶。那時候民國一百五十件的大瓶,完好的一對,才一千多元,三百件的也就三千多元。德州市場二百多家店鋪,周邊各縣的古董商,販子,以經營瓷器的佔多數。張老闆悄沒聲的收購晚清民國的瓶、帽筒、瓷器,選的都是沒毛病的,畫片和瓷質好的,有的貨貴幾百塊,他照單全收,經過三四年的努力,他收購了幾百對大瓶和大量瓷器,卻不為人所知。
古玩行沒有永遠攀升的行情,也沒有永遠冷落的品種。和老闆低價收購瓷器的幾年時間,民國的大瓶價格從一千多元,狂漲到六七千元,而清三代瓷器價格也是狂漲,精品的沒有破損的品種,市場上幾乎看不到了。
張老闆家裡有糧,心裡不慌。他來來去去,心態平和,不為生意的冷清而擔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