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5部分

建功微笑著說。雖然於立飛很年輕,可是他卻一點也沒有輕視。

“免貴姓於。於立飛,老闆是姓張吧?”於立飛問,上次宋秋雲跟他說起,這家老闆叫張建功。

“敝人張建功。於老闆,請坐吧。”張建功讓開身子,說道。

“你這裡全部是瓷器啊。”於立飛藉著店內的燈光。看到整個店鋪裡到處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瓷器,而且都是個頭都不小,以瓶子、帽筒、缸子居多。店裡的空間基本上都被瓷器佔去了,除了一條過道,就只有一張不大的桌子,勉強能容納三四個人。

“我也不會玩別的。”張建功謙遜的說。

“你可千萬別這麼說,我還想以後多向你請教,話還沒說出口,你就把路給堵死了。”於立飛微笑著說。

“於老闆是玩什麼的?”張建功問。

“我現在玩的是雜項,沒什麼貨源,只要有什麼就賣什麼。”於立飛無奈的嘆了口氣,說道。

“貨源確實很重要。”張建功淡淡的說。

“你這裡還有招貼畫?”於立飛驚訝的說,張建功的店裡,基本上都是瓷器,除了櫃子裡擺的一些招貼畫。

招貼畫其實就是海報,但這是對早期海報的一種特稱,或者說是民國時期的一種專有稱呼。其實從招貼畫的字面,就很好解釋:“招貼”按其字義解釋,“招”是指引注意,“貼”是張貼,即“為招引注意而進行張貼”。

招貼的英文名字叫“poster”, poster意指張貼於紙板、牆、大木板或車輛上的印刷廣告,或以其他方式展示的印刷廣告,它是戶外廣告的主要形式,廣告的最古老形式之一。

招貼在國內的名字就叫“海報”,據傳說我國清朝時期有洋人以海船載洋貨於我國沿海碼頭停泊,並將poster張貼於碼頭沿街各醒目處,以促銷其船貨,沿海市民稱這種poster為海報。依此而發展,以後凡是類似海報目的及其他有傳遞訊息作用的張貼物都稱之為“海報”。

“於老闆對招貼畫也有興趣?”張建功笑著問,他以前只經營招貼畫,後來搬到潭州之後,才開始經營瓷器。他的瓷器以民國大瓶和清三代瓷器居多,雖然都只有一二百年曆史,但品相都很好。

“我以前沒有接觸過這些,現在的行情怎麼樣?”於立飛問。

“今年的行情我也不是很清楚,但這樣的一幅招貼畫,應該在一千五以上。”張建功說道。他收過來的時候,最多不過幾十上百元,可這兩年的價格,確實上漲得很厲害。

“我在古玩市場好像沒見過,這些都是外地收回來的吧?”於立飛問。

“以前在山 東那邊收過來的。”張建功或許是因為手裡的這批招貼畫已經賣的差不多了,又或者潭州沒幾個玩招貼畫的,就跟於立飛說起了當初收貨的經歷。

張建功以前是在鄰近一個地市下面的縣城做古玩生意的,剛涉足古玩的時候,也是從鏟貨開始。慢慢的在小縣城,一個破落的小街上,開了一家古玩店。那條街破破爛爛,在縣城很背靜的地方,零零星星的分佈著幾家店鋪。

古玩行是很冷清的買賣,面向的群體有限,客戶不多。所以大多數日子,店鋪裡只有主人獨守著,偶爾來個人逛店,待上半天,或許說不幾句話,更不會花一分錢。所以在小縣城的偏僻角落裡,做古董買賣,實在不景氣,算來算去,賺的錢養家尚且困難,別說發家了。

張老闆那時候年輕,頭腦也活絡,做生意會算計,所以賺了錢,總是想辦法多買東西,或者留起來備用。他不像別的古玩販子,覺得錢來的容易,好虛榮,愛吃愛喝,沒事了還玩點賭博嫖娼的營生,所以,不知不覺間就攢下點積蓄。

在古玩街開店,來買貨的本地藏家有限,尤其同行之間你爭我搶,互相詬病,既傷感情,又費精力,最終限制了生意。爭來鬥去,沒有贏家,到頭來,真正買貨多的還是前來倒行的外地人。眼看著生意沒起色,有了幾個大子的張老闆就想找機會跳出去,到外地開店,好把生意做起來。

機會終於來了。隨著古玩收藏的火爆,他聽說京城的古玩市場增加了一個又一個,他當時年輕,覺得哪裡都可以去闖蕩一番,就喊了幾個老鄉,想去京城的大海里去劈波斬浪,大幹一番。

京城的地方大,高人多,有錢的收藏家、愛好者也多,可他們眼光挑剔,大路貨難入法眼,而張老闆來自小地方,見識少,資金不充足,難以淘到上檔次的貨。所以生意做起來,遠沒想象的好。不過,來到大地方,機會增多了不少。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