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多都是炒作,用來吸引融資的,或是給自己的股票來一個所謂的“利好訊息”。太陽能電池廠的“原料”90%都是從海外進口的。
試想一下,歐美日本的晶片設計和生產技術當然高於華夏大陸,既然晶片的“9n”純度的多晶體矽能夠生產,那麼“6n”純度的當然也不在話下了!
“9n”級別的多晶體矽的提純技術,前世,就算華夏在2010年時,也是沒有掌握的,這項技術當然是高科技產業鏈上巔峰技術。在今生,老流氓當然也不會一開始,就上馬這樣的專案。
畢竟姑奶奶雖然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呢,幹實業,還是得一步步來嘛,就算姑奶奶有這樣的技術,那怎麼去購買實現這項技術的高精密化工機械啊和僱傭人才啊,哪個國家願意賣給你啊,頂尖的人才去哪招啊?所以技術積累是十分重要的!
用來製作晶片的多晶體矽稱作“晶圓”,晶圓的尺寸更新一般需要十年左右,這個時空中,2001年伊始,使用的晶圓尺寸還是1991年200mm技術。當然有了“晶圓”,就是切割和蝕刻了,蝕刻的技術越先進,在相同尺寸的“晶片”上就能“刻畫”出更多的“微型電路”,這樣就代表著晶片更“先進”了。
晶圓尺寸大,蝕刻的技術越高,那麼就能製作出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電子晶片了。
投資大尺寸的晶圓需要鉅額的投資,一般來說年收入低於100億美元的企業都無力承擔。老流氓就記得在前世,雖然intel公司會在華夏大陸濱海城修建晶片組工廠,在蓉城修建晶片測試廠,但是它從來沒有在華夏修建過“晶圓廠”,不是它不想,而是美國政府不容許!
對於電子晶片如此重大而且重要的有戰略意義的“器件”,老流氓不止一次的想,難道華夏真的缺100億美金或者200億美金嗎?當然不是,華夏一年的公車消費都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問題是,在華夏現有的體制下,有錢也修建不起來一座領先國際的晶圓廠的。
晶圓廠,當然,華夏有,華夏有好幾家研究所都有這個技術,但都是小規模的作坊,而且,技術永遠都是在模仿,都是跟在最先進技術後面,差一代或者兩代。
比如,美國佬的intel開始45nm的蝕刻技術了,華夏的那些研究所還沒有攻克60nm,依然在為90nm的技術忙碌著。
研究所不是私人的,因此也缺乏創新的動力,因為創新是要冒風險的,特別是超大型的專案,研究所的領導當然不想冒風險,也冒不起。所以只能在別人的腳步後面模仿了。
老流氓想,這就是為什麼在前世的09年左右美國的b2轟炸機快要退休了,華夏還在使用1947年由**子研製,1957年開始裝備的轟六,一使用就是半個世紀。為什麼就無法改進呢?因為改進轟六是超大型的專案,沒有一個人願意承擔改進失敗的後果。
因為企業不是自己的,做出了成績是大家的,失敗了卻要承擔責任,再升官就升不上去了。很多國有企業的領導也許就是這個想法吧!
所以這也是國有企業的悲哀之處吧!
不過再說,模仿也行啊,華夏的模仿能力不是超強嗎?
那要看模仿什麼了!模仿一個戰鬥機的空架子,行!但發動機呢?航電呢?航電的晶片呢?哪模仿去?也能模仿!但模仿永遠都是跟在人屁股後頭的!小創新可以,因為小創新花的錢不多。大創新不行,沒有超大的投資,大創新玩不開,而且就算錢到位了,還不一定成功。
而且,華夏研究所那麼多,每年國家的科技撥款是有定數的,要吃要喝的那麼多,國家怎麼可能會往你一家不是最先進的晶圓生產技術的研究所投100億美金?
所以說,代表著華夏國有生產力的研究所都無法“玩轉”生產晶片的第一關:晶圓的生產,那麼那些壟斷國有企業呢?當然更不能,誰見過這些壟斷國有企業中有高科技企業啊?無非都些能源礦產電信銀行交通等產業。
國有企業和國有的研究所玩不轉,那麼華夏的民營企業呢?當然更玩不轉了,前世的2001年,華夏最富有的人,才不過100億人民幣的資產!
因此可以說,華夏民企或者私企的老闆想玩轉“晶圓”這個東西,一是沒錢,銀行不會貸款給你一個私人幾百億人民幣的,二是沒技術,在前世的2001年,華夏高校的頂尖人才,有幾個願意去華夏的民企工作的?三是沒魄力,沒這個理想,大部分的民資老闆想的是趁年輕撈一把,老了去地廣人稀、氣候好、治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