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3部分

盡出,尤其是宙斯盾驅逐艦和209潛艇都是新到手的利器,也可在美軍的卵翼下出出風頭、練練本事。53陸戰旅主力盡出,第一波是2千兵員,第二波也是2千,這是受限於先進登陸艦艇的不足。這次出動了1艘美製1。3萬噸級的船塢登陸艦“鎮海”號,它可搭載4艘180噸級的氣墊登陸艇,1998年5月服役的“新港”級坦克登陸艦“中和”號,它可搭載1個加強陸戰營和4艘突擊艇。還有大批各型登陸艦艇。

掩護的空中力量當然以美軍的艦載機為主,臺軍出動24架F-16擔負戰區西部的制空任務,截斷東沙島大陸空軍的援助通道。出動的12架掛載對地導彈的F-16和4架F-15只是獲得些實戰經驗。但是根據美軍的要求在空中始終保持2架E-2T預警機,將與美軍特混艦隊的戰術中心透過資料鏈連線,1架主要警戒大陸方向,1架為伊特巴亞特島戰區的戰機提供空中目標指示和分配,儘管菲共還沒有象樣的空軍。

孫總統繞有興趣地聽著參謀總長介紹行動計劃。突然一個上校參謀官神色慌張地疾步進來,把一份密電交到聯合情報總局局長方嘉餘手中。全場頓時寂靜,方局長看了一眼電文,手都發抖了。總統不耐煩了:“嘉餘,什麼事啊?”

“美軍通報:美軍依阿華號戰列艦遭重創!”

這句話如同一顆重磅炸彈把場上的人都震懵了。戰列艦有鋼筋鐵骨,一般反艦導彈的1-2百公斤的戰鬥部根本不能傷到它,空中也沒有中共的重轟炸機,難道是潛艇?要知道海下不但有臺軍佈設的聲納陣列,還有2艘核潛艇和2艘臺軍潛艇在警戒呢。

這就是我軍研製的“超低速”反艦導彈首次實戰建功。讀者一定認為是印刷出了毛病,現在的反艦導彈都在向超音速方向發展,怎麼會有什麼“超低速”導彈呢?這又是我軍一群年青人的創意,美軍的宙斯盾確實厲害,能追蹤400批的空中目標,可是他會過濾掉速度低於180公里/小時的目標,以抑制各種干擾,有時還會提高這個數值。宙斯盾的一個大缺點就是過於敏感,會把不少飛揚的彈片或敵機殘骸列入再次打擊的物件,一艘宙斯盾戰艦裝載的標準II或標準III導彈是有限的,當然不能這麼幹。我軍研製的隱形小戰機的起降速度僅120公里/小時,如果進一步縮小,再研製遠端制導和尋的裝置,就能成為一款專門在夜間攻擊宙斯盾戰艦的利器。經過1年半的努力新型超低速導彈在7月初透過了鑑定。

“鷹擊2100”反艦導彈如同一架小型無人機,骨架和機體基本是以合成材料製作,少量的金屬部件都以吸波材料包裹,所以RCS小於0。001。最高速度僅180公里/小時,攻擊速度甚至可降到100公里/小時,這是與它的特殊戰術運用相關。僅有的一臺經隱形處理的推進電動螺旋槳在機尾。就飛機本身而言並不複雜,操縱也極簡單,與一架模型飛機也差不多,很多模型飛機的速度比它還高得多呢。尖端的地方在於它的制導系統,它的資料鏈不但接收制導指令,而且機身上裝置的“天眼通II”電子支援系統探測到戰術環境也可經數字化/資訊壓縮後,傳送回空中或地面指揮站,機載電腦也可按預定方案選擇最安全的航線接近目標。它也移植了C803反艦導彈的熱成象比對系統,可按預定的方案給目標以致命打擊。它的戰鬥部是可更換的,有效負荷為500公斤。它沒有起落架,可由載機在空中投放,或在地面由發射車為它提供起飛速度。它的航程可達700公里。

首次執行任務的2枚“鷹擊2100”,實際上說是2架無人隱形機還更確切些,是18:30天色剛轉暗由1臺發射車在巴坦島的一塊林中的草地上把它們先後送上天空的。它們的機身內各灌裝了500公斤的凝固汽油,升上6000米的高空後,如同融入了大氣。以160公里的時速穩定地向依阿華號戰列艦飛去。戰列艦的宙斯盾配置的是AN/SPY-1D/V相控陣雷達是適應近岸作戰的,而2艘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的是AN/SPY-1B雷達。它們都在以最大功率搜尋周圍空域,所以都清晰地出現在彈載的“天眼通II”的視野中,小飛機不會搞錯目標,此次可採用自動搜尋模式攻擊。50分鐘後它們接近了目標,第一枚打擊的部位是戰列艦的中部放置的垂直髮射導彈箱,它的主控電腦比對了依阿華號的熱影象和資料庫中的影象,調整了航向,從鉅艦的後部向它飛去,速度降到了120公里/小時,當時依阿華號是以24節在海上機動,這樣就降低了兩者的相對速度。以抑制海岸回波方式運作的相控陣雷達根本無法發現這架隱形小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