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些情況,他們按順序列出了一系列的重點發展專案:
-空射型反衛星導彈:他們以攻擊機或重型轟炸機掛載發射,部署比較靈活。
-地面高能鐳射反衛星炮:我國有很多高海拔地區可以部署,以減弱大氣的干擾。
-變軌跟蹤式遠地衛星攔截器:可以攻擊36000公里上空的同步通訊衛星之類的通訊衛星、洲際導彈和海洋監視衛星。
-雷達衛星:這是對付美軍隱形戰機的利器,隱形戰機反雷達措施大多數是針對前方地面雷達的,對預警機和高空衛星雷達的效能要差得多;雷達衛星還能為攻擊航母的遠端反艦導彈制導。
-載人太空梭:他們認為仿製俄國聯盟號建造的神州號飛船在軍事上的意義不大,它難以在空間機動,搭載的有效載荷小,而發射成本高。為了縮短研製週期爭取引進俄國“暴風雪”號太空梭的技術,它是以安-225巨型運輸機馱運到空中後發射的,比美國太空梭發射的效率還高。太空梭在必要時可以把數噸的載荷變成推進劑和武器,進行太空戰或對地攻擊。
還有中國的GPS、覆蓋全球的通訊衛星、電子偵察衛星等。
最驚人的是,他們提出為了建立一個全天候、覆蓋全球的空間監視系統,以中國的遼闊國土也是不夠的。
在座的不少將領大吃一驚,難道要擴充套件領土。那當然不是。美軍除了在自己西半球的國土部署超大功率的探測雷達,還在東半球的英國、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部署了探測雷達。前蘇聯的國土面積驚人,但仍在西半球的古巴和南方的越南部署了探測雷達,這才勉強構成了全天候的衛星監視系統。
有一個事例打動了在座將領的心:上世紀末我國在發射一枚重要的衛星時,姿態控制系統發生故障導致衛星開始了危險的翻滾。專家們提出瞭解決的辦法,但是隻能利用衛星再次越過我國的20多分鐘時間,根據探測到的衛星狀況來採取補救措施,幸運地獲得了成功。如果我國擁有全球監視系統,那就不會如此被動了。
更大的問題是美軍的偵察衛星越來越頻繁地採取變軌機動,如果沒有全球監視系統,就不可能排出“星表”,許多戰略隱蔽措施就難以進行。反過來,我國雖然掌握了微動量推進技術,但是衛星變軌飛行實施起來仍相當困難。衛星的機動絕對不能等同戰機的機動。衛星本身以8000米/秒的速度在疾飛,變軌用的推進器推力極小,僅1公斤或幾百克重,要推動幾噸、十幾噸重的衛星,加速度是非常小的,推進器要工作很長時間,衛星要飛行幾千公里才能偏離原軌道幾十、上百公里。沒有全球探測系統要控制這一動作難度就太大了。
那麼去擴張領土嗎?當然不是的。以遠望號之類的探測船效果也不好,費用高,而且船舶自己還要定位,還要消除雷達天線自身晃動的影響。更大的問題是在戰時還要保護這些船。專案組提出的辦法,一是,爭取在友好國家以民用方式建衛星探測站,部署大功率探測雷達。二是,研製小功率高靈敏度的探測雷達、被動雷達和無源探測器,安放在駐外使領館的屋頂。
王剛和軍委領導極為讚賞王興國專案組的研究成果,決策由王興國組建一個太空戰司令部,暫時掛在第二炮兵司令部,這是我軍天軍的雛形。
王興國以極大的毅力把散佈在政府各部委、各軍種的相關部門的人才和裝置集中起來。儘管有高層的全力支援,這也絕非易事,王興國他們做到了。他們的許多專案都具有很高的優先順序,因此其他各方的最新成果他們都能享用。例如金龍電池的首批使用者自然有他們。眾所周知,大型衛星、宇宙飛船的耗電量相當大,供電是一個重要問題。一般長壽命的衛星如通訊衛星、GPS導航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同步軌道的預警衛星等都是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供電。而近地大型偵察衛星、宇宙飛船和太空梭只能使用電池,而且為了得到大功率電能大多數是使用液氫-液氧燃料電池。
然而這有相當的危險性,美國的“阿波羅13”就是由於燃料電池發生爆炸才導致登月失敗的。燃料電池不但危險,單位質量的發電量也不大,按說液氫的熱值高過汽油,燃料電池的效率又極高,怎麼會這樣呢?其實所謂的熱值是指燃料在大氣中氧化時發出的熱量,要知道為氧化1公斤氫需要8公斤氧呢,綜合起來每公斤裝置+燃料還產生不了1千瓦·小時的電能呢。任何人都可以想見12千瓦·小時/公斤儲電量的金龍電池對我國的衛星和飛船意義有多大。
金龍電池還被應用於等離子微動量推進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