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試驗也可能失敗,因為專家指出這是人類首次從空中發射一艘太空梭啊。專家們還從各個角度將“倚天”號與各國、各類航天器比較分析其利弊。
國人的心都被提起來了。“擔心”也是一種參與。國內還有不少佛寺,如北京的雍和宮、上海的玉佛寺、藏族的寺廟、蒙古族的喇嘛廟等等都做起了祈禱飛船平安的佛事,平添了詳和的氣氛。
國際輿論震驚的是中國在經濟剛有起色的時候就在高科技領域向美國發起了挑戰。首先是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電腦、網路、無線通訊一舉甩開了美國人搞的系統,但又牢牢地聯絡著國際的主流系統。前些時候展示了空射反衛星導彈和反衛星攔截器的新銳技術,成了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現在竟然又在航天領域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令國際戰略家感嘆的是,中國在1949年時,連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上世紀五十年代就生產出了汽車、火車、噴氣機。1964年10月16日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了世界上第五個核國家,如果說在原子彈的研製中還得到過前蘇聯的援助的話,那麼1967年6月17日爆炸的第一枚氫彈確是完全由中國人獨立研製的,而且是超過法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能生產氫彈的國家。須知氫彈和原子彈是一個極大的跳躍,法國人苦苦地化了8年時間才得以完成,落在了我國的後面。
如果說核彈的研製還受到國際條約限制的話,那麼衛星和航天技術上的競賽更能體現一個國家高科技的總體勢力。日本先於中國成為世界上能自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那完全是我國的文化大革命給了他們機會。不久我國就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回收衛星的國家,又成為第4個承攬代客發射衛星的國家。日本可以大講特講對中國的全面技術優勢,唯獨在航天領域其嚷嚷聲至少要低2個八度。當我國繼俄、美之後把宇航員送上空間軌道時,人們意識到中國要發力搶攻了,目標當然是太空梭。
西方當然極為忌諱中國的進步,在搞“國際空間站”時沒有讓我國參加。只是沒有13億人口、近千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參加也能稱為“國際”空間站,實在也太過分了,難怪我國的鄉鎮企業也要打出“宇宙”牌香菸的大旗了。美國在完成登月飛行的壯舉後,於1982年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那是十分驚人的成就。理論上太空梭包括了2個巨大的固體燃料助推火箭、1個碩大無朋的外儲燃料箱和空間運載器,不過人們大多數僅把運載器看作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確是極為驚人的飛行器,外形如同一架巨大的三角翼戰機,自重68噸,前段的乘員艙可搭載7名宇航員,中段巨大的貨場可以載重30噸。也就是說美國可以一次把100噸的物體送上空間軌道!
前蘇聯自然要急起直追,研製了“暴風雪”號太空梭,外形基本與“哥倫比亞”號相似是一架三角翼飛行器,不同於美國的是,它的運載器自身不帶火箭發動機,因此可以安裝更多的變軌機動的推進器。連同載荷全重也是100噸,完全是由前蘇聯最強大的“能源”號火箭將其送入軌道的。1988年11月15日前蘇聯不事聲張地發射了“暴風雪”號太空梭,2天后它安全地返回了地面,而且由安-225把它再馱運回發射中心。為什麼世人不太知道此事呢?原來這是一次不載人的飛行。可是專家們明白,前蘇聯能依靠自動駕駛儀讓如此高速的巨型飛行器從空間軌道著降到一個機場的跑道上,其技術並不低於美國。前蘇聯的解體導致“暴風雪”號被冷落。
太空競賽到了這一步,後來者似乎難以跟進了。美國人在太空傲視地面世界的群雄,霸主地位似乎無人能撼動。所以當中情局探測到中國在搞太空梭時,驚愕之情是可想而知的。今天“倚天”號就要當著中俄兩國元首的面,在全世界人民的注視下升空了。
這一專案的成功當然需要國力和基礎技術力量的支撐,但與王興國他們選擇的突破方向也大有關係。在中央的全力支援下,利用俄國的經濟困難,以及俄國上層希望保留一支能跟上時代的航天技術力量的心情,得以引進“暴風雪”號的相關技術。並簽約引進了一批俄國的航天技術人才。他們當然不是要仿製20多年前的“暴風雪”號。
前蘇聯的一項計劃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航天戰機和空中發射。航天戰機比太空梭要小得多,如同戰鬥機與運輸機的比較,它的全重約40多噸,在太空機動時自然會靈活得多,在真空狀態沒有空氣動力可藉助,任何轉向、加速、減速都得靠推進器和燃料來支撐的,“哥倫比亞”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