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的,它們根據探測到的AN/APG77雷達的跳頻工作的規律和AIM-120C的彈載雷達的跳頻規律,當機載雷達和紅外探測儀都確認“阿姆拉姆”接近到3千米的距離時,WB-1接收到彈載雷達的脈衝,立即以同樣頻率的超高功率微波脈衝對準導彈照射過去。“阿姆拉姆”的彈載雷達天線突然接收到被放大了幾千萬倍的電磁波,剎那間電子線路冒出火花,接著強大的感應電流還破壞了彈上的其他電子裝置。導彈只能在發動機的推動下直線前進,變成了一顆炮彈。
殲-6W上並沒有裝置能探測到“阿姆拉姆”上的這一變化,不過在攻擊脈衝發射後,戰機立即開始機動。一般來說在導彈的主動段,戰機是無法躲開追蹤的,導彈甚至可以飛出30G的機動,而超過9G的機動是飛行員不能承受的。殲-6W沒有駕駛員,但是機體也無法承受超過12G的機動。操縱人員看到那枚被照射過的導彈不再機動了,他們甚至能想象到在總部的研製人員看到同步傳送過去的影象時歡呼的情景。他們立即重新啟動“內斜視”干擾器,以超機動動作躲開了另一枚“阿姆拉姆”的追蹤。WB-1的缺點是要15秒後才能再發射一次。
“內斜視”干擾器能在彈載雷達中形成一個放大了的圖形,“阿姆拉姆”則按照質心瞄準的原則往中心點攻擊,如果沒有擊中的話,近炸引信則在距目標最近點引爆戰鬥部。有2枚導彈偏離了中心點,又恰好偏到了殲-6無人機躲避的方位,近炸引信又沒有被幹擾失效,於是讓2架無人機受到輕傷。好在是1架的自封油箱的小破口被自行封堵上了,一架的偵察吊艙被打壞了也不影響飛行。
操縱人員發現了“猛禽”的第二波導彈攻擊,他們改變了戰術。24架無人機本來已經降到了8000米的高度,此時猛然來了個垂直俯衝,“阿姆拉姆”要化16秒鐘才能飛行23千米接近到17千米的主動段,而目標已經降到了3000米的高度。“阿姆拉姆”繼續以5馬赫的速度俯衝追殺,以9。3秒的時間飛行了14千米,目標已經降到了300米的超低空,20架改為掠海飛行,4架殲-6W則在減速、減少角度繼續向飄浮著大量“銀星”的海面俯衝。那些彈載雷達可沒有那麼優良的俯視效能,又受到“銀星”的干擾,再遭“內斜視”干擾器的干擾和微波炮的轟擊,全部掉入了大海,只是濺起了24個水柱。
謝爾曼中校無論如何也不能嚥下這口氣,還未出世就轟動世界的“猛禽”居然拿已經問世近30年的“老舊”蘇-27毫無辦法!他儘管知道“猛禽”在低空和近距格鬥時,對蘇-27並不佔多少優勢,還是一聲令下,機群齊刷刷地向超低空的目標急速俯衝,此時雙方的距離已經拉近到28千米,到了動用格鬥導彈的距離。“猛禽”攜載的2枚最新型AIM…9X是本世紀初服役的2第四代近程空空導彈,最大射程超過18千米,最大離軸發射角達80度,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當然有得一搏。就在此時他的耳機裡響起了呼救聲,幾乎同時E-3傳來了命令,讓他們攔截正在攻擊下面F-16機群的敵機。
24架F-16組成的攻擊機群是這場“3·21”空戰中最先遭到打擊,也是損失最慘重的美軍中隊。他們先於F-22出發,掛載的大都是“哈姆”、“小牛”和“斯拉姆”導彈和制導炸彈等對地攻擊武器,每架只掛了2枚“響尾蛇”作為自衛,當然還有被動的自衛手段,載彈量達到6噸。一般的F-16作戰半徑僅為925公里。可是這些F-16的機身頂部都安裝了“保形油箱”,可額外多攜帶3000磅燃料,增加了航程。它們在3000米高度直奔巴士海峽,電子戰吊艙在嚴密搜尋臺灣島東岸的雷達和防空系統。中隊長斯多夫少校發現臺軍的預警雷達大都在正常運作,而防空系統的雷達則大都未開啟。由於美軍戰機有臺軍的敵我識別碼,這些雷達都沒有跟蹤、鎖定的動作。似乎在電磁對抗層面,這裡一片詳和。當接近花蓮與西表島的中點時,高空的F-22機群已經超越到南邊去了,海面上有飄浮的“銀星”在干擾F-16的機載雷達。好在海面上並沒有艦艇行駛,臺軍的艦艇不知為什麼也都呆在軍港裡。
“猛禽”與“蘇-27”的戰鬥場面他們透過Link-zZzcn16可不僅僅是提供資料傳輸的通道,而是一套戰術資料系統。臺軍於2001年開始構建,透過這一資訊交換介面,來共享美軍和日軍的機、艦和偵察系統獲得的資訊。臺軍以“衡山指揮所”的衡山戰情繫統為核心,建立自動化指管作業系統,下設三個區域作戰管制中心。LINK-16能整合預警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