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7部分

40年後我軍已經擁有了對付無人機的趁手工具。雙座的殲偵-17是偵察那些無人機的最佳手段,它裝備的前視紅外成象儀能搜尋、跟蹤無人機的發動機,而“天眼通-2”的升級產品“天眼通”-3型已經脫離了雷達告警接收機的範疇成為電子支援系統,它能搜尋並跟蹤、鎖定8個輻射源,那些不斷與控制站交換資訊和指令的無人機是相當強烈的輻射源。殲偵-17的長航時可以在相當大的區域內搜尋目標,它自身極佳的隱形效能使那些無人機的操縱人員幾乎無法發現它們。在中印戰爭後期,印軍為了保護越來越少的寶貴的飛行員,更多地購買了無人機來使用,讓我軍飛行員得到演練技戰術的機會。通常以1架殲偵-17搜尋、跟蹤目標,再指揮2-4架殲-17逐個摧毀。

為了備戰臺海戰役的無人機大戰,總裝備部下達指令研製打擊超高空無人機的戰機。哈爾濱飛機集團欣然接下了任務,他們研製的殲-17和改進型殲-17A在實戰中大顯神威,自身也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和製造經驗。而我軍的航空電機的研製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不僅提高了比功率,達到4千瓦/千克,而且轉速範圍達到了12倍的比例。美軍在“太陽神”超高空無人機上的小電動機在低空和高空的轉速相差10倍,不過功率非常小。

他們決定還是在殲-17A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加大翼展到40米,採用高升阻比的機翼剖面。電池和變頻器均勻分佈在機翼內,4臺額定功率為450千瓦的變頻電動機螺旋槳埋在機翼中,驅動低噪聲推進螺旋槳,機身基本借用殲偵-17的,座艙被加大了改為雙座,前座為駕駛員,後座為任務指揮官,負責操縱複雜的偵察裝置,並把目標分配給戰鬥機。實際上成了一架空中指揮機。巡航速度提高到380公里/小時,巡航時間14小時,最大速度提高到750公里/小時。升限更是提高到21000米,足以對付“全球獵鷹”以及新型的U-2偵察機。自身裝備了25毫米的“雷霆”式機炮,有6管,每管15發炮彈,有相當的攻擊力。由於採用鎂鈉合金與碳纖維玻璃鋼製成的組合材料,隱形效能仍接近殲-17A型,被賦予殲偵-17B型號。至於那些“獵人”、“捕食者”、“蠓蟲”“海洋巡航者”之類的無人機仍由殲-17來對付。當那些三軍聯合軍演的部隊在客人面前著力表演的時候,那些反無人機的空軍部隊正在艱苦的作最後的演練,我軍研製的無人機落力地模擬美軍的那些無人機給他們當靶機。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美軍的那些“獵人”和大名鼎鼎的“捕食者”蜂擁而來,迅即被殲偵-17的前視紅外儀探測到,它們的位置即時被髮送給在各空域巡邏的殲-17。這類小型低速的隱形戰機是打擊無人機的最佳武器,美軍的預警機也不能在遠距離發現它們,也就不能指令無人機作規避動作。它們的速度與“獵人”、“蠓蟲”、“捕食者”等也差不多,低空飛行效能極佳,可以沉著地佔位-瞄準-射擊,正是一打一個準。最有趣的是我軍在花蓮以東近岸處的“銀星”反射體密集區的上方埋伏了一批最新型的殲-6Z,有9架“獵人”從300米的低空逼近了這個區域,被高空的殲偵-17B發現。決定由這些殲-6Z客串一下捕“獵”者。一般來說高速噴氣戰機要攻擊這些低空低速飛行的小目標是相當困難的,即使尾追速度差也太大,那些空空導彈大都是針對高速戰機的特徵設計的,對小小的無人機命中率實在是不高,以我軍飛行員節約的觀點也覺得太浪費了。用機炮也很難,瞄準的時間太短促,炮彈的散佈稍大一些就打不上這些小東西。當年那些打擊高空無人機的殲-6飛行員實在是高手,能發現97次,擊落20架真是難能可貴。

不過現在的殲-6Z擁有了超低空、超低速的效能,又裝備了“雷霆”式機炮,對付這幫小東西就容易多了。根據殲偵-17B的指示,藉助微光夜視儀和熱成象儀很快就咬住了一架架小“獵人”。飛行員都是第一次駕駛殲-6Z實戰,大多數小心地逼近到150米的驚人近距離才開炮的,本來“雷霆”炮的散佈就極小,這一下那些小東西全都粉身碎骨了。它們剎那間就在美軍戰艦上的操縱人員面前的螢幕上消失了,操縱員還以為是發生了什麼故障呢。至於那2架“環球獵鷹”就只能勞動殲偵-17B自己去攻擊了,實際上殲偵-17B還不及“環球獵鷹”重呢,只是翼展略大些,兩者的任務也大不相同,後者裝上6750千克燃油可以飛行1萬多千米呢,而殲偵-17B只裝了1800千克的金龍電池,2名飛行員及相應裝備也不過500千克左右,在低速飛行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