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本世紀初曾以“保加利亞無法忍受飢餓”報道稱:保加利亞人均月工資120美元,有將近1/5的人失業,是希望加入歐盟的最窮的國家。環境部關閉了貝利察鎮的鈾礦,人們更是陷入困境。13歲的特齊娃說:“學校沒有教科書,村裡的孩子買不起書。窗戶破了,冬天很冷,學校只有燒木頭的爐子。”
真令人難以想象這裡曾經是東歐的一個玫瑰花的王國。反對黨領袖社會民主黨主席季維爾諾夫大聲疾呼:“我們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去幫助北約對南聯盟狂轟爛炸,究竟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呢?”
政府無言以對,這絕對只有一個否定的答案。
波諾馬廖夫看準了時機,秘密派遣了人員進入保加利亞,策動各反對黨向政府和執政黨發難,促成了提前進行大選。在去年月底的大選中,社會民主黨聯合農民陣線取得了大勝,由社會民主黨主席季維爾諾夫出任總統,他就職後,作為執政聯盟的社會民主黨和農民陣線立即向議會提出了“退出北約”的動議。
俄羅斯以優惠價穩定地向保加利亞提供石油和天然氣,而保加利亞則向俄羅斯提供了大量的質優價廉的農產品,採用年終結算的易貨貿易方式,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得以體現。保加利亞朝野當然也不願意一邊倒向俄國,他們在經濟上仍與歐盟保持聯絡。另一方面則積極與我國加強經貿往來和政治交往。季維爾諾夫在競選總統前就率領龐大的社會民主黨代表團來我國訪問,與王剛總書記就一系列問題達成了一致的看法。並答應於3月初率團參加國際共運的北京大會。
保加利亞加入北約後,得到了不少西方的先進武器,可是價格既貴,又與原來掌握的俄製武器系統格格不入,軍隊難以掌握。這一次,乾脆全部賣給了俄國和中國,換回了堅固耐用,又比較“趁手”的俄製武器,以及中國的輕型電動坦克和強勁的電動軍車。這一切都令保加利亞鄰國的軍方羨慕不已,當然也令北約感到震驚,而又無奈。
美國和北約自然不甘心在保加利亞的失敗,他們不但指責俄國在搞陰謀,而且又準備採取措施防止“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前東歐國家紛紛退出北約。不過他們需要應付的事情可真不少。
南斯拉夫科索沃首府普裡什蒂納2月9日
法國政府今天宣佈撤回在科索沃的維和部隊,由於此前法國提出撤軍的要求後沒有西方國家願意接手法國的維和區,北約只得同意把法國的維和區交給願意接手的俄國。科索沃衝突結束將近十年後,俄國終於在科索沃有了單獨的維和區了。此事自然又在國際上引起轟動。其背景是深刻的。
其實季維爾諾夫的問題是每個參與北約轟炸南聯盟行動的巴爾幹國家的朝野都在問的一個問題。難道是為了幫助科索沃的阿族人嗎?可是在北約的佔領下,科索沃已經變成了人間地獄。所謂的“阿族解放軍”根本就是一群不從事生產的武裝匪徒,其內部又派系林立,最大的二派就是“本地派”和“外來派”。後者實際上是阿爾巴尼亞極端貧困化所“多餘”出來的人,趁此混亂之際跑到科索沃來搶劫的。他們在北約所謂的“維和”部隊的縱容下,對塞爾維亞人大肆燒殺搶掠,迫使大批塞族人逃亡淪為難民。幾年下來,整個科索沃只剩下3萬多塞族人了,這些人自然也是最強悍的,大都住在比較險峻之處,過著僅夠溫飽的生活,依靠隱藏的武器與阿族匪徒進行決死的抗爭。整個科索沃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下又能進行什麼建設呢。阿族的老百姓同樣生活在苦難中,不過也有更多的人鋌而走險投入了各派武裝。
到了今年科索沃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轉折。早在前幾年阿族匪幫就發現,剩下來的塞族人地區的油水不大,攻打起來損失大而收穫又小。而北約維和部隊的物資既豐富,管理還比較松,於是轉移目標到他們的身上。先是偷竊,繼而是武裝搶劫。後來“本地派”匪徒又發展出一些“游擊戰術”,以婦女兒童去糾纏維和部隊,匪徒們則從背後偷襲倉庫,居然頻頻得手。就這樣,各幫“阿族解放軍”不斷與維和部隊發生衝突。在衝突中,雖然阿族匪徒的傷亡要大得多,但是維和部隊官兵傷亡也不少,而且死傷官兵運送回國時影響極大,美、英、法、德、意國內的輿論紛紛抨擊這種耗資巨大又毫無成效的維和行動。
法、意二國更是主張,如果不能徹底解除“阿族解放軍”的武裝,那麼就撤走維和部隊。可是北約已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經過8、9年的“擴軍”阿族匪徒的總數已達16萬之巨,科索沃的經濟根本無法安置這幫“解放軍”;撤軍的話,那麼就是承認當初干涉政策的失敗,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