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的防空系統去了。轟炸機已經貼近戰線,完全可以掃除步兵進攻道路上的障礙。其次,這些新型的炸彈和導彈都有被動導引頭,可以在步兵分隊中的引導員或目標指引車的指示下精確地打擊目標。這次空地協同攻擊還有我軍剛研製成功的EY-14空地協同指揮機的協同指揮呢。
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我軍的高層就十分關注多次空地協同作戰演練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除了指揮上和戰士動作上的不熟練外,缺乏技術手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美軍在海灣戰爭、波黑衝突和科索沃戰爭中成功地使用的E—8“聯合星系統”,當然也引起了他們的極大興趣。E-8的全稱應為“聯合監視目標攻擊雷達系統”。這是一種先進的遠距空地監視飛機,雖然它也像E—3A預警機那樣裝有高效能雷達及其它先進裝置,但該機所監控的物件並不是空中目標,而主要用於對付地面目標。E—8C可在任何氣象條件下對地面目標進行定位、探測與跟蹤。當它在空中飛行時,無論在前方、後方或側面,都可對地面靜止或移動目標進行探測與跟蹤,其探測縱深距離可達到250公里左右。由此可見,E—8C“聯合星系統”是現代空地一體戰的重要裝備,對監視軍事衝突和突發事件中的地面情況,控制空地聯合作戰都具有重要作用。
軍委指示成立了空地協同指揮機研製專案組,當時我軍已引進了俄製A-50U預警指揮機,它是以伊爾-76運輸機作載機的。一開始,專案組專家也想以它作為指揮機的載機,所以取了名字EY-14。但是A-50U在改造機艙氣密加壓時遇到很大困難。而EY-14的工作人員更多,而且工作更緊張時間更長,必須有更好的工作環境。美國人沒有選擇運輸機而是用波音707客機來作E-8的載機是有道理的。於是專案組毅然決定改用伊爾-86寬體客機作載機,它是俄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推出的第一款寬體客機,引數為:翼展48。3米,長58。5米,最大起飛總重187。6噸,最大速度924千米/小時,實用升限9450米,商載350人,裝4臺渦扇發動機。不過受波音和空客公司的排擠,在俄國和國際市場上銷路一直不佳。我國決定引進4架,並請俄國專家協助改造研製空地協同指揮機,俄國政府極為支援,他們自己在車臣戰爭中也深感缺乏E-8型別的協同指揮機是一個問題。
不過研製一款技術複雜的指揮機絕非易事,在雷達方面倒是取得了進展,決定採用主動相控陣雷達,二塊平面天線為10×2米以“V”形貼在機腹下,每塊天線有15000個主動發射元件和移相器,外面罩以一個獨木舟形的天線罩,當飛機在10000米上空沿戰線飛行時,朝向敵機的一面天線工作,探測的縱深達250公里以上,優於E-8。兩邊的機翼在2臺發動機之間的下表面是透射雷達波的雷達罩,裡面是一臺側視雷達,它們專門用於探測地面的固定目標。機頭的雷達罩下也是一臺大功率相控陣雷達,既用於探測前方的地面目標,也用於飛機的起降和敵我識別;垂直尾翼的兩面也有相控陣雷達;尾錐也是一具護尾雷達,兼具雷達告警接收機的功能。這架指揮機可以說渾身是雷達,對地面運動和靜止目標的探測比探測空中目標可困難多了,這些相控陣雷達都採用全固態電路,可靠性高,可維護性好,抗干擾能力強,自動化程度高。
EY-14的探測裝置還有大型熱成象儀、夜視儀和光電探測儀等。它還裝備了寬頻資料鏈,可以接收/轉發偵察衛星、前線偵察機的資訊。機載電腦的功能也遠勝於E-8C,這是電腦工業飛速發展的結果。不過工作量最大,控制著專案進度的是編制主控電腦的應用軟體,要控制這麼多雷達的工作,處理海量的雷達訊號以識別目標,系統要能接收和綜合各臺雷達的數字資訊,還要把目標分配給複雜的空地攻擊力量實施打擊…。在中俄雙方專家的努力下,終於在2006年初完成了編制,程式十分龐大,其中凝聚了中俄兩國軍事專家的心血。
對伊爾-86機體改造的工作量也不小,加大了翼展,也加大了翼面積,還修改翼形提高了升阻比。這樣既可以縮短起降時滑行的距離,還可以提高升限。它的機艙容積比波音707可大多了,佈置機載裝置不成問題,除了盥洗室,還佈置了多間休息室可供乘員輪流休息,當然有小巧的餐廳。整機不設自衛武器,但除了雷達告警接收機還有鐳射告警器、欺騙式干擾機、紅外干擾彈和箔條彈的拋射裝置這些軟自衛智慧裝置。
到2006年底,第一架樣機升空試飛,探測目標的功能基本達到了設計要求,全面超越了當年的E-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