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認為美軍發展V-22“鶚式”直升機並非上策,它雖然加大了起飛總重,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提高了速度和航程,可是非但沒有解決“複雜性”這個致命的問題,反而加重了複雜性。從直升機的飛行方式變為固定機翼飛機的飛行方式時,極易出事。1989年3月9日V-22完成首次試飛,此後,原型機一共生產了7架。但是,1991年6月11日,一架V…22在試驗飛行中突然墜毀,造成兩名人員受傷,首開記錄,飛機最後徹底報廢;1992年7月20日,又一架準備降落時墜入波多馬克河,造成3名陸戰隊員和4名平民喪生。為此,老布什政府差一點決定取消該型飛機。最慘的是,2000年4月8日,一架MV…22在執行夜訓任務時墜毀,導致19名海軍陸戰隊員無故喪生。到2000年12月11日晚間海軍的一架MV——22魚鷹直升機又是在夜間訓練時墜毀,機上四名機組人員生死不詳。
不過技術從來不是軍事改革的最大障礙,坦克叢集的大量運用既不在工業強大的美國產生,也不在發明坦克,而且擁有坦克最多最好的英國產生。關鍵是有新的概念,有一套實施的措施,有一批推進的人,如想取得成功,還得有最高統帥的大力支援。我軍的直升機既少,高效能的更不足,更大的問題是缺乏大規模運用直升機的經驗。冷平治和郝志剛他們是幸運的,得到了最高統帥的賞識,在王剛的支援下,統帥部作出了行動。中央突擊師是我軍陸航集團軍的雛形,軍委幾乎把軍內最好的直升機的三分之一武裝了他們。當我軍成功地研製出電動直升機時,冷中校、郝志剛和王剛更是信心大增,直升機的致命傷-“複雜”被攻克了。在此基礎上,“鶚式”直升機也許能真正成為直升機的升級產品,我國的研究人員正在奮力拼搏。
朝鮮事變讓中央突擊師得以大顯身手,這是一次突擊行動,強調的是速度,當時的戰爭氣氛遠比實戰演習緊張。我軍又是首次大規模運用直升機作為突擊力量,當時電動型的並不多,發生了一系列的失誤,一些部隊送錯了地方,在冰天雪地中一些部隊遲遲得不到帳篷和睡袋,甚至在緊張的操作中發生了三機相撞的事故…。不過戰爭沒有發生,失誤不流血地糾正了,並取得經驗。在解決崔止鐘的裝甲師和壓制韓國軍方時,他們發揮了突出的作用。統帥部的高層大受鼓舞,更加重視中央突擊師的建設。
這次他們將受到實戰的考驗,幸運的是,對手是昔日的手下敗將-印軍,而且這個對手還極為傲氣。他們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印第八整編山地師7號野戰機場
其實在整個“天鷹”計劃中最早出發的是1-4#前進基地上的各個突擊小隊。4#基地的郝志剛突擊師的各由一名營長率領的2支突擊小隊已經準備就緒,每個小隊1架武裝偵察型直-15,每架運送50名突擊隊員加一輛BMD電動傘兵坦克。
郝志剛親自來送行,他的動員十分簡潔:“苦練多年,就看這一下子了。好好幹,打出特種兵的威風來!”
4:45他們依次升空出發,其他3個基地的突擊隊基本上是同時出發的。這是最早出發的部隊。他們鑽山溝,越山口,直奔各自的目標。
中印邊界東線,印軍在非法侵佔我國的地區建有三十四個野戰機場和六十多個直升機停機坪,設有飛行聯隊和導彈聯隊。天鷹計劃中為它們一一編號,制訂了攻擊的計劃。從3#、4#基地出發的4支突擊小隊的目標是印軍的7號、12號野戰機場和46號、51號直升機停機坪。它們都是比較隱蔽又比較大的,其上停有戰機的,而且位於印軍第七、第八整編山地師的背後要害處。
田豐民少校率領的突擊小隊,5:35就隱蔽地到達位於察隅西北部的7號野戰機場不遠處小山坳裡。這全靠電動直升機的優良效能。突擊隊員一下直升機就迅速地向機場接近,到達預定位置隱蔽待命。悄無聲息地卸下二輛BMD傘兵戰車後,直-14M又隱蔽地返航了。
他們一聽到耳機裡傳來的:“出擊!”命令,個個如出山猛虎,看守跑道邊上6架戰機的二名印軍衛兵一下子被微聲突擊步槍擊倒。埋伏在小山包上的雷達站和指揮所邊上的突擊隊員,衝進裡邊一看只有幾個值班人員,還在迷糊中就被制服成了俘虜。不遠處的防空導彈和高炮陣地根本就沒有人。幾名突擊隊員剛衝進戰勤值班室,制服了值班人員,警報才響起,大概是印軍上級通報已遭襲擊。衝進營地的突擊隊員也是兵不血刃地解決了問題。把俘虜集中起來,個個都是垂頭喪氣,清點後,才知道警衛部隊是一個排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