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終究也包含對自身政治制度優越性的理解。門羅主義中的“兩個半球主義”和“非擴充套件原則”,前者的提出是基於歐洲和美洲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制度,包含著認為美國建立的和美國希望在美洲新獨立國家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優於舊大陸的君主**制度;後者指美國視歐洲列強將它們落後的**和殖民制度擴充套件到美洲的企圖為對美國和平和安全的威脅,反對神聖同盟在拉美恢復舊制度,有先進的制度可供選擇,就不應該再退回到落後制度。
“非殖民原則”和“不干涉原則”也多少包含認為民主共和制度優於**殖民制度的因素。
不能排除當時美國的決策者在國家實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發表門羅宣言包含對民主共和制度有充分信心的因素,對政治制度優越性的理解促成了外交上的積極行動,儘管美國扮演該角色所需的物質力量如果受到進一步考驗實際是不存在的。
門羅主義在拉丁美洲各國受到普遍歡迎,也在於玻利瓦爾、聖馬丁等人嚮往在拉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對共同制度的嚮往促進了拉美和美國的理解,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轉化為外交的優勢。
其次,門羅主義是美國政治精英建設強大國家決心和信心的延續和發展。
一個國家是否要爭取強國地位必須由它自己來決定。
在實力弱小時,國家往往選擇搭車戰略,為國家崛起積蓄力量。
但一個國家要最終崛起為一個大國特別是新興領導國家,在確立大國地位前展現出朝氣蓬勃的國民心態,在國民特別是在精英層表現出追求國家強大的強烈願望和信心,在外交風格上呈現積極有為的姿態。通俗一點說,新興大國在大國地位確立以前,它的作為起碼要像一個大國的樣子。
在保持與現有國際體系和諧的前提下,在一些關鍵時刻,藉助一些重大事件,以大國姿態明確的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獨立立場,既向世界宣示本國作為大國應有的影響力,因為一個國家爭取大國地位的成功最終還是取決於別國的承認,也可為本國外交樹立經久的傳統,延續的強國外交傳統是國家強大的持續動力。
當然,這不是要在國家實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承擔超過實力所允許的責任,追求實力達不到的國際地位。
門羅主義的成功還體現在持續時間長,直到華皇從現代穿越來之前,美國其實仍然在用這一套外交思想為美國國際外交的理論指導。
羅斯福總統在位期間,奉行門羅主義,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表達了建設“自由的、進步的偉大國家”,為人類樹立“由正義與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穎的榜樣”的思想,建設新的強大國家是美國建國後歷屆政治精英的不變追求,新興的美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跡象。
美國建國後,長期奉行孤立主義思想,不介入列強紛爭,一心一意提高自身實力,但在一些重大國際事件中,美國已經開始呈現一個新興大國的姿態,在對待大革命時期的法國問題上,在1812年美英戰爭中,美國外交開始展現自己的特點,門羅宣言的發表,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登上國際舞臺。
亞當斯的意見能夠為其他美國決策者接受,有亞當斯個人因素作用,更重要的在於門羅和其他決策者同樣有追求國家強大的理想,不是亞當斯透過一個人的鬥爭建立起至關重要的信念,而是門羅已經形成了美國應該和英國平等的思維。
美國的大國姿態在門羅宣言中也得到充分體現,門羅主義表現出美國在1823年已經是一個大國,這個國家那時已經享有它今天所擁有的尊敬。
除去其他因素,美國決策層對於國家強大的信心和決心對於門羅宣言的發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總體保持孤立主義的情況下,在關鍵時刻,美國的決策者抓住機會贏得了列強的認可並開創了延續的傳統。實際上,直到門羅宣言發表,美國才開始被當時的列強作為一個大國看待,大國地位得到列強的接受。門羅主義成為美國外交的“一塊頂石,開創了美國新的外交傳統並經久的延續下去。
最後,新興大國要引領國際關係趨向文明進步。
縱觀國際社會的發展程序,我們可以看到國際社會是不斷趨向文明進步的,這一趨勢推動國際關係不斷進步、不斷趨向文明。
同時,國際社會的發展又是階段性的,國際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大國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準則有特定的時代要求。
既有大國保持大國地位和新興大國崛起,必然自覺或不自覺的使自身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水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