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常見不過的江南小吃,不過在孔先生的嘴裡,‘有四種寫法’的茴香豆,儼然成為了會稽小吃的代表。
茴香豆其實就是蠶豆的令一種說法,在姚州、南詔也有不少農民種植,銀杏村至今也有一些村民種植蠶豆,製成小吃後出售給遊客。只不過這些地方可沒有周先生這樣的名人,硬生生地把不起眼的小吃寫出名,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小吃。
“小時候沒錢,一毛錢的茴香豆可以吃好久,最受孩子們的歡迎!”魏婷婷一邊把一顆茴香豆扔進嘴裡,說道:“剛才擺攤的阿婆那時候就已經擺攤了,20年過去,味道還是一點沒變!”
對於現在的魏婷婷,家鄉的小吃更多的是一種回憶,這裡承載了她的童年,她的許多歡樂時光。
每一次回到安滄,她都喜歡徜徉在這些青石板鋪就的道路,駐足在各式各樣的石橋上,享受故鄉的靜謐。
這一次,有蕭強陪著,一種甜蜜的感覺在心裡縈繞,感覺好極了!
兩個人一邊吃著各種小吃,一邊在如林的臘肉之間穿梭,而沿途各種老建築背後的故事也在魏婷婷的講解之中展現在蕭強的眼前。
人們都知道‘會稽師爺’是華夏封建社會晚期一個特殊的群體,它在前清王朝的政治體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絕大部分的‘會稽師爺’是出自安滄!
歷史上,有超過兩萬名‘會稽師爺’原籍就是安滄,魏婷婷祖上就有數十位先祖都曾經外出擔任師爺,她的曾祖父就是最後一代‘會稽師爺’的代表之一。
漫步在‘會稽師爺’博物館裡,蕭強感受到厚重的歷史底蘊,和銀杏村充滿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