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為然,“大家拍電影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掙錢?”
“呵呵!懷叔說得有道理,所有的一切都是錢的關係。”江然聞言,也笑了,覺得自己剛才的話有些幼稚了。
“但是,我覺得我們現在許多香港電影人和投資商的眼光有些太短淺了。”
江然看著鄒文懷感興趣的樣子,繼續說道:“我們香港電影現在看起來興旺,在整個亞洲都佔據主導地位。但是我們卻有著一個的天然短板,那就是我們自身的電影市場太小,只有靠外阜市場才能維繫我們香港電影的持續繁榮。”
鄒文懷對於江然的話贊同的點了點頭,“確實是這麼一回事。”
“我們香港電影既然要依靠外阜市場才能維繫現在的繁榮,那麼,我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現實問題—好萊塢。”
“現在看起來,我們香港電影在亞洲還佔據主導地位,但是這是因為我們華人的文化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造成的。”
江然說到這裡,看了看陷入沉思的鄒文懷,繼續分析道:“但是,電影說到底,是透過視覺效果和音響效果來講故事的。當視覺效果不能吸引人的時候,我認為再多的文化認同,想要吸引觀眾都會變的非常困難。”
鄒文懷有些不太認同江然這麼偏激的論調,皺著眉頭說道:“阿然,這不一定吧?我們香港的喜劇,就沒有多大的視覺衝突,主要還是靠文化內涵取勝吧?”
江然認同鄒文懷的這個說法,香港的喜劇確實不以視覺效果取勝,甚至在江然看來,所有的喜劇電影都不是以視覺效果取勝,它們更多的是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在觀眾熟識的生活環境和習慣下,透過語言和肢體動作的反差搞怪等方式,製造笑料吸引觀眾。
江然並不否認這是一種成功且成熟的電影型別,無論是現在的港式喜劇,還是後來集港式喜劇大成的周星馳,甚至再後來大陸的馮小剛,他們的電影,都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所有的這些電影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文話認同以及觀眾的區域性,哪怕後世大行其道的好萊塢電影,它們的喜劇電影,也脫不了這個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