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高尚義,貴於名行。其俗失則趣埶進權,唯利是視。餘以不才,生於西土,耳能聽而聞故老之言,目能視*'而'*見衣冠之疇,心能識而觀其賢愚。常以玄冬,夢黃髮之士,姓玄名明,字子真,與餘寤言,言必有中,善否之閒,無所依違,命操筆者書之。近從建武以來,暨於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書,玉石朱紫,由此定矣,故謂之決錄矣。”
贊曰:吳翁溫愛,義幹剛烈。'一'延、史字人,風和恩結。梁使顯刑,誣黨潛絕。子幹兼姿,逢掖臨師。'二'邠卿出疆,專出朝威。'三'
注'一'謂以義幹梁冀爭李固也。
注'二'禮記孔子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鄭玄注曰:“逢猶大也。為大掖之衣,此君子有道蓺者所衣也。”相承本作縫,義亦通。
注'三'疆,界也。左傳曰:“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
校勘記
二0九九頁七行常牧豕於長垣澤中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袁紀作“長羅澤”。水經注雲圈稱言長垣縣有羅亭,故長羅縣也,後漢並長垣。有長羅澤,季英牧豕處。
二0九九頁一二行裴氏廣*(川)**'州'*記據殿本考證改。
二一00頁一行桂陽甲騎九真都龐按:集解引沉欽韓說,謂水經注“甲騎”作“騎田”,“都龐”作“部龍”。又按:汲本“都龐”作“都寵”。
二一00頁一四行及*(祀)**'犯'*軷據殿本改。按:殿本考證謂“犯”字監本誤“祀”,據周禮大馭文改正。
二一00頁一五行*'犯'*軷*(祀)*者據殿本改。
二一00頁一五行以*'菩'*芻棘□為神主據刊誤補,與周禮鄭注合。
二一0一頁六行觀過斯知人矣按:殿本“人”作“仁”,疑後人據論語改。錢大昕謂古書仁人二字多通用,然以“人”義為長。
二一0一頁七行安丘男子毋丘長按:“毋”原鬥“母”,徑據殿本改正。
二一0一頁一0行明府雖加哀鄉汲本、殿本“鄉”作“矜”。按:段注說文作“鄉”,雲□矛令聲。
二一0二頁一行年二十二按:殿本作“年三十二”。
二一0三頁一行延篤字叔堅按:集解引汪文臺說,謂御覽四百五十二引謝承書,雲“字叔固”。
二一0三頁一行旬日能諷之按:殿本“諷”下有“誦”字。
二一0三頁七行嗟乎延生按:“乎”原作“呼”,徑據汲本、殿本改。
二一0三頁一一行南平陽故城*'在'*今兗州鄒縣據汲本、殿本補。
二一0五頁一行其為仁之本與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葛本“仁”作“人”,今本論語作“仁”,初學記友悌部、御覽人事部引論語俱作“人”,與有子先言“其為人也孝弟”,後言“其為人之本”,首尾相應,亦當以“人”為長也。
二一0六頁一0行坐於客堂按:集解引沉欽韓說,謂“客”一本作“容”,是也。
隱蔽自障者皆謂之容。堂前有遮蔽之設,故曰容堂。
二一0八頁一三行悉條諸生聚斂奸吏按:殿本考證謂“生”字疑衍。
二一0九頁一行桓帝弟渤海王悝何焯校本改“渤”為“勃”。按:下文皆作“勃”,故何氏改為一律。
二一一0頁三行伍被勸淮南*(子)**'王'*謀反誅也據汲本、殿本改。
二一一一頁五行*(奉)**'俸'*音扶用反據汲本、殿本改,與正文合。
二一一一頁八行生乃說以它事謁弼按:刊誤謂案文“說”字當作“詭”,謂詭譎也。
二一一一頁一0行侯覽大怨按:殿本“怨”作“怒”。
二一一二頁八行洪字子林按:殿本“林”作“休”。
二一一二頁一四行似夫儒者汲本、殿本“儒”作“懦”。按:說文儒,柔也。儒有懦弱義,非鬥字。
二一一三頁三行聞活千人者有封*'子'*孫據殿本補。
二一一三頁三行*'後'*世其興乎據汲本、殿本補。
二一一六頁二行發起爉謬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爉謬”疑“紕繆”之訛。
二一一六頁三行無力供繕*'寫'*上據汲本、殿本補。
二一一七頁一二行攘服災咎汲本、殿本“攘”作“禳”。按:攘禳通。
二一一八頁一行朓者月行速在日前按:“日”原鬥“目”,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一八頁一行君舒緩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