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言棄的精神,海博在馬雲的帶領下,漸漸開始有了起色。據馬雲說,翻譯社1994年已經達到收支基本平衡,1995年開始了首次贏利,而談及現在的海博,馬雲的說法是“贏利很高”。

三年的等待對於馬雲以及翻譯社的同事們來說都是刻骨銘心的漫長,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堅強的意志力去克服一個個迎面而來的困難,海博翻譯社也無法走到今天,走過它不算太短的12年。

如今回顧1994年到1995年這兩年,馬雲認為當時的他就幹成了這件“傻事”:不僅養活了翻譯社,還成功地組織了杭州第一個英語角。如今,海博是杭州最大的翻譯社。

“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馬雲對於自己創辦海博翻譯社的思路如此回答。殊不知,馬雲在建立翻譯社的時候,仍然兼著學院老師的身份。在工作之餘,永遠保持著工作熱情和充沛精力的馬雲,甚至還教起了夜校,而夜校的這段教學經歷也為日後馬雲走上網路道路奏出了一段小插曲。

翻譯社的經歷相比於日後阿里巴巴的大紅大紫,可以說那時的馬雲肯定稱不上功成名就。但回憶以往的點點滴滴,馬雲獨闢蹊徑地總結道:“經營翻譯社的過程讓我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備兩種品質:一是大膽執著的性格,二是對市場的敏銳嗅覺。”

驚悚大片:馬雲美國曆險記

驚悚大片:馬雲美國曆險記

馬雲第一次接觸網路緣於他去了一趟當時計算機技術發達的美國。而美國之行帶給馬雲的並非只是一場與網際網路一見鍾情的相遇。

借用當時馬雲的話來說,“簡直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式風格的好萊塢大片,特別是後來我到了美國被黑社會追殺,我的箱子現在還在好萊塢呢”。說真的,馬雲在美國數十日的經歷,或許拿到今天來拍一部好萊塢驚悚大片都不為過。

那是1995年,杭州市政府正在修杭州通往安徽阜陽的高速公路。此時美國的一個投資者跟杭州市政府和市交通局談判了一年,但是錢卻一直沒有到位。雙方認為談判中間翻譯有問題,一向英語好的馬雲便在此時粉墨登場了,要知道那時的馬雲在江湖號稱“可能是杭州英語最好的一個人”。

由於馬雲的專業是英語,對於國外的情況也比較瞭解,所以杭州市政府和美方都相信馬雲,請馬雲在中間從事翻譯和協調的工作。但是隨著在協調過程中的深入瞭解,馬雲發現這其中異常複雜的關係為他所始料不及,這在馬雲看來“是特別複雜的一個故事”。

簡單地說事情大體上是這樣的:那個美國人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杭州至安徽阜陽的高速公路修建工程。投資的回報就是美國人獲得路費的收取權。這種投資修築公路收取過路費用以償還投資款的方式,類似於李嘉誠在深圳修築梧桐山隧道的做法。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方面,都沒有任何疑義和問題,即使在現在,也有很多市政工程都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的。

然而,問題卻在杭州至阜陽的高速公路修建過程中出現了。據馬雲所知,當時杭州有上千民工在修杭州至安徽阜陽的高速公路,修了一年多,眼見就要到年底了,工錢卻還分文未給。連美國佬也做起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不仁義的勾當!杭州市政府委派馬雲作為翻譯來與這個自稱出現溝通障礙的美國佬進行協調。結果據美國佬說是因為香港董事會不同意,於是馬雲只好隨著美國佬到香港去做協調工作。

可是等馬雲去了香港,才發現原來一切並非如美國佬所說,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馬雲只得和美國佬折返杭州再行商議。這次,這個狡猾的美國佬竟然把美國董事會給搬了出來,說其實是因為美國董事會不接納。無奈之下,拿美國佬也沒轍的杭州市政府只得派馬雲跟美國佬去一趟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

於是,馬雲就按著市政府的意思申請去了美國。然而接下來的一個月裡,馬雲在美國的生活和經歷,被他形容為“慘無人道”,他說“所有稀奇古怪的事情都發生了”。直到最後,馬雲發現那個美國佬其實一直在坑蒙拐騙,是個地地道道的騙子,甚至在美國都被稱為國際大騙子。

瘦小的馬雲和美國佬一起前往美國。到了美國之後,美國佬帶著馬雲去見投資商。在馬雲跟隨美國佬會見投資商的這段空隙時間裡,曾有人跟馬雲提到了網際網路,其實1995年網際網路在美國的發展還算是比較先進的。馬雲當時已經對網際網路有了一絲印象,這主要是因為他之前接觸過的一個澳大利亞外教曾經和他談起過網際網路。美國佬帶著馬雲去拉斯韋加斯玩。由於馬雲肩負著杭州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