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會要去打米,去的要久點,又是在七隊,這麼遠,不放心玉兒她們在家裡,這樣吧,你先帶到玉兒她們走,把她們放到劉家屋裡,讓他們照管一下,我等一下就背穀子過來。”李婆婆想了一下,還是不放心把三個小孫子放家裡,圓兒年齡倒不小了,就是皮實,要是帶著兩個妹妹一起瘋那還得了。
“要得嘛!那我先走了哦,媽!”李媽早已經收拾好了,也不放心小女兒在家,要不是自己懷孕,肯定要帶著女兒一起回孃家去,現在嘛,也只好這樣子了。
幸好孕婦的速度也不太快,帶著三個小傢伙,倒也相得益彰,不過,有的時候李心圓可不會那麼乖哦,蹦蹦跳跳的跑在前面,又不知道路,就大聲叫著:么嬸,又該怎麼走啊?明明不知道路,卻偏偏要走在前面,還真讓人好笑不已啊。
去外婆家要先下山,再上山,李媽那肚子,走路所有的心神都必須小小心心,更何況還有兩個小女兒呢!哪有時間理他啊,就讓他在那裡嚷嚷,半天沒有回應,李心圓就蹲在路口,一直等到李媽來了為止,只要李媽選擇了一個路口,他又再瘋跑到前面去,一直樂此不疲。都不知道這到底有什麼好玩的。
小孩子的思想果真不是她可以理解的啊,就算她頂了一個**的外貌,還是改變不了她身體裡面藏著的是一個成人的靈魂。所以她看事情的眼光是以成年人的眼光來看,對於很多對於小孩子來說,有興趣或者有意義的動作她都很難理解。
打米的作坊是在她家與她外婆家差不多中間的位置,要經過不少的地方,不過平時的去她外婆家的時候是不用經過打米坊,因為走這邊差不多多了一半的路程,不過,李媽要送三個小傢伙,肯定就沒得選了。
這個時節,不少人開始育秧苗,田裡也開始蓄水,為不久之後的插秧做準備。田與田之間的小路並不是很寬,看起來有些危險,對於李玉來說也是同樣,相反的,李芳走習慣了這些地方,李玉卻是事隔十幾年第一次走,總是提心吊膽的,實際的危險並不是很大。只是看著路兩邊的田裡全是水汪汪的,下面一層爛泥,就會忍不住想,要是掉下去了,爬都爬不上來,那一層爛泥就可以讓她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李媽並沒有注意到女兒的不對,說實話,這路雖然窄了一點,但是對於她們這些農村人來說,無異於大路一樣,而女兒跟隨她不只一次回孃家,學會走路都走這些田間小徑,哪一次有過危險?
“桂香,回娘屋(孃家,方言。)去啊,前面那個是你女兒吧,沒多久不見都長高了好多了,不過怎麼還多了兩個耶?”經常路過這些地方,七村八梁的多多少少都會認識,田子勞作的村婦看到李媽就叫著她的閨名,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流行什麼夫姓了,除了不知道名字的情況下。
“嗯那,上去看一下,這兩個是我哥哥屋頭的,我媽來這邊打米,讓我先帶過來。”李媽的聲音也不小,遠遠的就跟別人吼上了。“在育秧子啊,你們今年是買的啥種?”
農民最關心的也就是自己手上的那一畝三分地,言談之間離不開它,但是三個小孩子就誰也不想聽,李心圓是性野,當然呆不住,李玉李芳是聽不懂,李芳太小,李玉是距離農村太遠了,很多東西就算知道了也忘記了,十幾年的事情,有誰能夠具體的記得多少呢。
一個在田裡,一個在田邊,相隔再差也不下於十米,就這樣你一聲我一聲聊了起來,難怪說農民的聲音大,這樣多聊幾回聲音再不大也大了吧,小了怎麼可能聽得到呢。
聊得心滿意足之後,李玉她們已經走了,原來是李婆婆從上面一條田埂過去了,李玉她們三兄妹乾脆隨意給李媽講了一聲就閃人了,跟著李婆婆的後面。
走完一條再一條,過完一溝又一溝,李婆婆揹著一夾背穀子大約超過半個小時才到達打米坊,才走近,就看到掛了一院壩的掛麵,在風中微微搖動著,麵粉的香味傳進鼻子裡面。
跟著李婆婆來到機器房裡面,那邊有老闆娘幫著李婆婆接下夾背,還一邊跟李婆婆打著招呼,三灣八梁的就只有這麼一家打米坊,基本上所有的人老闆娘都認識,算得上交流廣泛了吧。
打米的機器是上面一個鬥,右面有一個出糠口,尾端才是出米口,左面的那一邊也有一個口跟著出糠口對應,不過那裡面出來的也是米,碎米,和谷頭,就是說機器上面有些打得太碎的米就從這裡出來,其實這個口最主要的還是谷頭,不然混進米里面去了會非常難吃。
婆婆的夾背裡面放了一個蛇布口袋,洗得乾乾淨淨,那是用來裝米的,老闆把穀子裝進鬥裡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