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中國製造”路在何處
劉世錦(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和張翼不熟,僅是一面之交。讓我給他的新書作序,起初覺得這個任務不大好完成。讀了這部名為《微波爐戰爭——美的對撼格蘭仕》的作品後,在被書中的思辨和故事觸動的同時,也有了想說點兒什麼的感覺,說出來算是序言吧。
“價格戰”經常被人們所詬病。在中國類似微波爐這樣的行業裡,為什麼能夠打得起價格戰,而且打得激烈乃至慘烈,這就要看一看價格戰背後的關鍵要素。
價格戰能打起來的首要因素是允許競爭,這個市場經濟中最平常不過的因素要真正起作用並非易事。中國的市場經濟首先是從“允許競爭”(以後才是“鼓勵競爭”)開始,能夠有效競爭需要幾個條件:作為競爭主體的企業能夠自主決策,自己說了算數;對競爭的結果要負責任,無論盈虧,都要與競爭者有關係;價格是放開的,不是政府管制的;競爭要有規則,要守紀律,競爭的公平性是基本要求。儘管市場競爭在中國似乎已經成為常識,但仍然有一些應該和可以展開競爭的行業或領域做不到有效競爭,難以具備上面提到的幾個條件。觀察一下那些被冠以“壟斷性行業”標籤的基礎部門和行業就清楚了。在這些行業,所謂“自然壟斷”的情況並不多,而且隨著技術發展,有些原本不可競爭的環節也具備了競爭性。很多時候,自然壟斷成了行政性壟斷的藉口。問題是,這些行業或領域的體制條件更適合保留和擴大壟斷,而難以包容競爭。相比之下,包括微波爐在內的中國家電行業在起步後不久就能擁有一個允許競爭的環境,難能可貴。
允許競爭是一回事,在競爭中能夠取勝是另一回事。“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在世界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得益於一系列要素的獨特組合:就人口而言,世界上規模最大且迅速成長的市場,便宜而高素質的勞動力,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節儉、勤勞、守規的文化傳統,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等。這些要素中的一兩項在某個國家或地區出現並不少見,但同時在一個國家出現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如果說這些要素是做“菜”的“原料”,那麼改革使這些“原料”有機結合,成了一盤“好菜”,而開放則引入了中國缺少的那些“原料”,如資金、技術、管理、供應鏈、營銷渠道等,使這盤“菜”更加豐富多彩。“中國製造”的這些特點和優點,在家電行業得到了集中體現,而微波爐生產企業又是家電行業的典型。微波爐生產規模之大、成本之低、出口份額之高、崛起之快、競爭力之強,都是對“中國製造”特色的極好詮釋。
於是,不能不說到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一些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增長模式經常給予“粗放”、“落後”的評價。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輿論反而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的增長模式。一方面,國內外都認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了堪稱奇蹟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卻又時常聽到認為中國增長模式“不行”的聲音。這在邏輯上是很難說通的。國際範圍的比較也有助於解釋這個問題。如果中國的增長模式確實“不行”,為什麼那麼多外資要到中國來投資,中國那麼多的產品又能出口到國外?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增長模式已經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形成了獨特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現有增長模式當然有其問題,包括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但只有將其特性和優勢講透徹,才能把它的問題說清楚,進而把解決問題、轉變增長方式的路徑找準確。
由此,不能不說到順德,以及珠三角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後,這一地區崛起了一大批在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家電企業。順德被稱為中國的“家電王國”,是全國最大的空調器、電冰箱、熱水器、消毒碗櫃生產基地之一,全球最大的電風扇、電飯煲、微波爐供應基地,除了本書的主角美的、格蘭仕之外,還有科龍、容聲、萬家樂、萬和、東菱、康寶、華寶等知名品牌。國內的海爾、海信,日本的東芝、三洋、松下、百樂滿,德國的博世,美國的惠而浦等家電企業都在此投資。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這片土地的神奇之力,核心概念是“產業叢集”。順德產業叢集的起源,有多種必然和偶然的因素,有各種各樣的故事,比如順德毗鄰港澳,當地人有很多親戚朋友在港澳和海外;當年他們回來探親時就會帶回各種各樣的家電產品;特別是體積小、方便攜帶、實用的電飯煲、電風扇等產品,深得公眾喜愛。順德人利用這些關係,積極“攀親戚、找搭檔”;引進國外和港澳資金專案;促進了當地企業的快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