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部分

對加大;此種現象亦表現在政治和經濟經營組織的系統上。

在家庭結構上;原有的以父子為主軸的家庭文化被打破了;明顯轉化為以夫妻為主軸的家庭模式; 傳統的角色權威如父權、夫權亦在快速減弱中;父母子女間走向平權主義;夫妻關係也注意到社會地位如社會階級、經濟收入等因素而調整彼此間的角色扮演。張苙雲等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綜述——90年代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二》;臺北:社會學研究所,1998。

傳統的規範性文化對現階段的臺灣而言已難以適應,傳統的理想性文化亦面臨嚴重的挑戰。因為規範性文化系依據傳統的理想性文化而產生的,但當前臺灣在現代化過程中,顯然傳統的社會集體主義的理想性文化不再被重視,因而形成了實際文化與規範性文化間的衝突現象。“重新調適”遂成為必要。張苙雲等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綜述——90年代的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二》;臺北:社會學研究所,1998。

臺灣在內外環境的要求下接受了西方科技文明進行工業化,追求經濟成長。雖有其碩果,但卻仍須付出進行其他文化部門調整的代價。以臺灣既有的成就條件包括教育的、經濟的,均足以讓其在改革中走向新的文化模式。這種新的文化模式將是對傳統文化的省思、過去行為的檢視和進行去蕪存菁與涵化外來文化的結果。基本上,新的文化模式將是擴大的社會集體主義相容了地區或種族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多元主義文化體系。亦即:對所屬民族、種族、全人類和自然界關心的文化模式�實際性文化依然是功利的、競爭的、異質性的,在快速變遷中經過調整的或新設定的,新建構的法令規章與各種“軟體”的社會建設將足以使新的規範性文化產生;且將經常被討論與修改;以保持其適用性。現有的各種社會互動;無論政治的、組織內與組織間的、個人的;也會產生更高的彈性。

永不回頭的“文化變遷”

有人稱21世紀是一個後現代社會,有人說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社會,也有人將這個時代界定為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力量與本土文化互動的結果形成了:全球文化取代本土文化;全球文化與本土文化共存彼此間沒有明顯的融合;全球一致文化跟特定的本土文化融合;本土文化也可能強力排斥全球文化。問題是,文化的全球化是以經濟全球化為前提與依託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產生的,文化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具備了文化的內涵。

1�文化的全球化

毋庸置疑,全球化把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和民族都捲入了現代化的過程中,但這過程從一開始就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強弱兩極的不平等條件下進行的。總的來看,發達國家儘管也受到全球化的壓力,但大體處於受益者的地位,它們的文化精神、價值觀等都得已擴張,主體性也得以發揮。雖然全球化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但面對發達國家的先進優勢,其民族文化處於邊緣地帶,甚至有失去自主性的危險。因此,對於文化的全球性與民族性問題,人們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徹底變革論與懷疑論,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

txt小說上傳分享

身處變遷下的臺灣中產階層(2)

在全球化的資訊時代,文化的融合是大趨勢。融合需要交流,而交流就要避免文化霸權主義及狹隘的民族主義。

冷戰後,西方學者為文化霸權主義尋找理論依據,推行西方文化中心主義。而發展中國家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如果全面否定外來的先進文化,過分強調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甚至復歸,這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它必然阻礙民族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的接軌,導致民族發展的滯緩,甚至帶來民族內外矛盾衝突的加劇,全球化帶來了民族文化的危機,也帶來了民族文化的機遇;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把弱勢文化發展中導致的衝突,都認為是強勢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入侵。

2�臺灣民眾特有的生活形態

90年代臺灣民眾的生活形態,無論是日常作息、外出用餐、逛地攤、聽音樂等,都看出分屬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之間的差異。除此之外,其他如年齡、性別、都市化程度等社會因素也都與之出現不等程度的關聯。

臺灣地區歷年來婦女的勞動率自1954年的29 %、1988年的45�6%,到1994年大致維持在45�4% 的水準。其中固然未婚的婦女勞動參與率較高,但已婚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增長的趨勢更為顯著。呂玉瑕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