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理的希望就是我們的生活能過得很安穩,三餐吃得飽、睡得好、穿得暖,這就夠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穩,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費用少,生活容易。一般人要求奢侈、豪華,講求派頭,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勞,這是得不償失。自己縱然有能力、有福報,應當給大家共享,那你的福報就是積德——積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孫孫都享受不盡。所以有餘福一定給大眾去享受,這才是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何必求福報提前的到來!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實學’是真實的學問。‘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講的“返本還源”,也就是說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這裡面有真樂,法喜充滿,真正是離苦得樂,這是覺悟的人所求的。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這是教他“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這叫“圓修圓證”——《華嚴》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秘訣還是‘無記無數,不令間斷’,這就是常講的不間斷、不夾雜,這個功夫很重要。要不要記數?雲谷禪師傳給他不必記數,只要求不間斷。古德有很多要求我們從記數下手,原因是什麼?我們懈怠懶惰。所以每一天老老實實的定一個數字,一天念一萬聲,一定要念滿一萬,來對治懈怠懶惰的毛病。不記數,有時候就忘掉。像了凡這樣的人非常老實、認真,教這種人可以不必記數,記數反而是夾雜。他真學、真做、真精進,所以就教給他不間斷、不夾雜。法門平等,無二無別,關鍵就是要一門深入。古人從讀經下手的非常普遍,不管是念經還是念咒、持名,都要以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一直念下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無心’兩個字很重要,這兩個字是關鍵的所在。‘無心’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袁了凡雖然和雲谷禪師兩個人在禪堂裡,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他沒有到無心的程度。他只是一點信心把煩惱伏住,不是定功;他相信一切皆是命運,相信因果報應。所以雲谷禪師教他更進一步,要“修定”。持準提咒是修定——妄想、執著沒有了。真性就顯露出來了。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法爾自然”,就是淨宗所講的一心不亂,這是佛門裡面修證的目標,也就是圓滿真實的功夫。功夫到了,‘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就是我們常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一句佛號如此,唸經也是如此。我們念《無量壽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唸經一樣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可見得方法,手段不相同,原則、原理、目標完全是相同的。到念頭不動的時候,感應自然就現前了。

所以做功夫,大致上分三個等級——上乘的功夫,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功夫,功夫成片。修學一定從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晉級到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功夫達到第一個階段時,不可中止,不要滿足,一滿足就不能提升了。

功夫成片的上乘,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想什麼時候走,阿彌陀佛就什麼時候來接引你。雖到這個境界——生死自在,最好還在世間多住幾天。為什麼?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世界修一百年,住在這個世界磨練磨練。第二個更大的意義是多勸幾個人往生。我們自己去了很好,若是能帶一批人去,那不是更好!所以就不妨把目標著重在幫助別人,在化他。“自行化他”,功德是圓滿的,這樣才能報答佛菩薩的深恩大德,幫助佛接引眾生。有求必定有得,也就是‘靈驗’。

餘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

古人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有名、有字、有號。“名”是父母取的,決定不能改變。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這是大不孝。父母給你取的名,就是父母對你一生的期望,你把名字改掉,對於父母的希望忽略了,這是真正的不孝。古時候名、字之外再用“號”。用號的在社會上是比較有身分、有地位了。

古人成年之後,沒有人再稱他的“名”了,這是對他尊敬。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在沒有行冠禮之前,大眾皆可以稱他的名,行了冠禮之後,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稱他的名就是對他不尊敬。那要怎樣稱呼呢?就是在行冠禮時,他的同輩、兄弟、同學、朋友送他一個“字”,從此以後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縱然將來做官,朝廷上皇帝也稱他的“字”,不稱他的“名”。若稱名,必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