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9部分

第二卷:京城沉浮錄 第二百六十五章 海運

更新時間:2008…12…2 21:01:40 本章字數:4577

有清一代,只要細細觀察,就會發現,清政府的礦業政策呈現出一個馬鞍形的先松中禁最後轉馳的發展態勢。清朝的統治者們從來也沒有真正重視過礦業的開採與發展,無論禁或馳,其實質都是為了封建官府統治的需要,政治利益始終高於經濟利益的需要,居主導地位。可以說,清代礦業政策的修改廢立與當政皇帝的個人素質喜好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絡,礦業興衰大權把握在最高當政者一人手中。

清初順治、康熙兩朝,鑑於社會百廢待興,“於是聽民採取,輸稅於官,皆有常率。”清初寬鬆的礦業政策與順治帝的慈悲,康熙的雄才大略有極大關係。但到康熙朝末年,皇帝年事已高,多疑猜測,恐怕政局大亂,求穩心態佔上風,因此採取封禁政策。從康熙朝末年到乾隆初年,包括整個雍正朝,這是清礦政的“馬鞍”低谷中心。具體分析一下其對礦業實行封禁的原因,大致有三:第一,害怕“奸人雲集、蠅營蠍噬,”對清廷的統治構成威脅;其二,封建傳統迷信思想作崇,歷來礦產自滇粵出,直隸、山東等地“於京師為股肱,嶽鎮方望,拱護環圍,烏可錘鑿而破碎之乎?”此種思想從古至近代累及北方,尤其是靠近京畿地區的礦業開採。其三,對統治階級的利益造成侵害,礦業“可養窮民,不可裕國帑。”開礦雖可“歲儉民飢。淘沙餬口。”豈能“利一而害百乎!”雍正朝,礦禁稍放鬆,以禁為主,大約與此一時期政治上地高壓政策緊密相關。不過,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雖然在文化無比的保守。在礦業開採上卻算得上是清代較開明的一位當權者。

曾有位監察御使孟生蕙用風水堪輿之類的學問為依據,上奏請求對北京昌平一帶的煤礦實行封禁,聲稱:昌平州坐落正當京城乾坎之位,其山即京城北面屏障。山以虛受,氣以實流。實者削之使虛則甚易,虛者補之復實則甚難。結果,奏摺上稟乾隆之後,這位皇帝卻認為孟生蕙所言實屬迂謬,特別是折內所寫“安畿輔數百里內之坤輿,葆神京億萬斯年之元氣。則國家幸甚,天下幸甚”,措語更屬荒誕。乾隆皇帝用硃批指出:京城外西山北山一帶,開採煤座,及鑿取石塊,自元明以來,迄今數百餘年,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從未聞以關係風水。如果說開設廠礦。聚集多人,恐滋擾地方,那麼,每年採取煤斤石料,所用人夫不知有多少。並未見滋生事端。結果。孟生蕙被交部嚴加議處,昌平州開採礦藏照常進行。

不過。乾隆之所以會有那樣的批言,除了他本人對礦業開採持有較為開明地看法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清代對京西煤炭的依賴已經極為嚴重。因為在當時,煤炭已經成為了北京城的主要燃料,隨著使用者日多,供需關係緊張,煤價也日益上漲。所以,為了改善這種情況,乾隆才會支援昌平等地的煤礦開採。甚至於,在乾隆二十七年,因為煤窯日多而造成了排水量增大,致使京城附近九龍山與南大梁之間的排水溝排洩不暢,嚴重影響煤炭開採,他還幾次下令進行大規模修建、開鑿洩水溝。

其實,不僅是北京一帶,山東等地地煤窯也有很多。就像產煤的棗莊一帶,每天往臺兒莊碼頭的運煤牛車就有一二百輛,按每輛牛車兩千斤計算,那就是三四十萬斤。可即便煤業發展如此之好,由於生產技術落後,煤窯開採年份日久等等原因的影響,整個大清國的產煤量依舊有些供不應求。因為,清朝已經出現了不少的大城市,不光是北京一帶,像山東濟南、江蘇徐州、揚州、南京,浙江地杭州,安徽的安慶等地區也都大量的消耗著煤炭。煤價最高之時,甚至達到了每百斤五六錢銀子!

所以,從事煤礦開採是一個十分賺錢的行業。

要不然,當初黎維祁頭一次來廣東的時候,何貴也不會要求這傢伙把廣寧的煤田交由十三行。畢竟,縱然煤炭在後世是十分重要的資源,如果在這時候沒什麼用,十三行的那些人也不會眼巴巴地去開採,要了也沒用!

可惜,如今廣寧的煤田就算已經被清廷掌握在手中,何貴卻又一直不敢去觸碰“海運”這一敏感詞彙。畢竟,從廣東往北,無論是走江西還是福建,都是路途艱難,而且陸路運輸不僅量小,而且成本也高,遠不如海運地運量巨大且成本低廉。而如果廣寧的煤田只是用來滿足廣州地區所用,一年就算賺錢,頂多有個十幾二十萬兩也就不錯了,這筆錢,根本就不會被那些行商看眼裡。

可何貴沒想到,蘇凌阿會突然來上這麼一出。他又一時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