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河兩岸。往北的御河兩岸,往東北方向的南洋河兩岸,都是這樣。蓋河床平曠,沿河是蒙古人人口的天然通道,當然也便是防邊瞭敵的衝要之地。以御河兩岸為例,從德勝口、宏賜堡往南,河東岸是一道土築邊牆,殘存牆高一米或不足一米,闊三、四米,每相隔五六百米有一墩臺,隨山蜿蜒。河西岸峰巒起伏,每峰巒的至高點都有墩臺,彌望無際。
第101節:天下一統(11)
在大同市西十里河北岸觀音臺東側,我們具體檢視了一座墩臺。臺為黃土夯築,臺基為正方形,每邊約七米,臺高殘存約十米頂部亦呈正方形,每邊約五米。臺東北角有土築階梯從地面通往臺頂。臺外四周圍以土牆,正方形,每邊約二十米。當地居民說,臺西在五十年代初還有石砌房子的牆基,房子附近還有石磨,可能是守堡士卒居住生活之用,今皆蕩然無存。
當然,這些煙墩城堡並不一定都建於明初,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出明朝對北部邊防的重視和經營的苦心。
對於通往韃靼、瓦剌的關口道路則〃補其缺,塞其罅〃,駐以嚴兵,〃以為外寇之防〃 。比如,古北、喜峰二口,是韃靼瓦剌入寇的必經之路、軍事要地。永樂八年正月丙子,塞古北口小關口及大關外門,僅通一人一馬 。又如:
永樂十二年十月丙戌,塞保安董家莊等十一處山口,深井、李家莊、大箭口三處設煙墩守之 。
同年十二月辛卯,羽林前衛指揮同知朱騰等視山後道路,還言:蘇林口二十六處,舊有官軍守備,其黃石崖、莊窠澗二處並新視山口九處,俱合置守備。又言:守口軍舊止五六人,今宜增為十人。從之 。
十三年正月丙午,塞居庸關以北潭峪等處山口,每口戍卒十人守之 。十月乙亥,塞關外宴磨峪等隘口一十六處,每處以軍士十人守之 。
十四年九月壬寅,保安衛指揮司奏,所轄境內諸隘口,可通車騎者三……皆已設烽堠分兵守之,樵牧小徑八……悉已塞之。其紙坊溝等處又有可攀援而度者,亦宜分兵巡守。會議可通車騎者用百戶一員領甲士二十人守備,樵牧小徑宜用甲士十人。從之 。
可見朱棣十分注意對關口的控制。
對關口的管理,更是嚴格。出入關口者須憑勘合,檢驗無偽方許放行。永樂七年四月丙戌,命編置紫荊、居庸、古北、喜峰、董家、山海六關口出關勘合,以防詐偽。每關一百道,以禮樂射御書數六字為號。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行在兵部皆用印鈐記,而各置底簿。以兵部底薄並勘合送內府,都督府底簿付各關口。公差出關者,必得內府勘合為驗乃出。無者,從守關官執奏 。
為了防止詐偽,守邊軍隊的調動也以勘合為憑。永樂七年五月辛卯,置邊城調軍勘合。〃上以邊戍調遣,止憑敕書,慮或有詐。乃以勇敢鋒銳神奇精壯強毅克勝英雄威猛十六字編為勘合,共百號。底簿比號簿各一。底簿及勘合留內府,比號簿付邊將掌之。遇有制敕調遣軍馬,須憑勘合比號相同,方許奏行。如有制敕,而無勘合,有勘合而比號不同者,皆為詐偽。於是給甘肅總兵官左都督何福、大同江陰侯吳高、寧夏寧陽伯陳懋、宣府武城侯王聰比對勘合簿各一〃 。永樂十一年九月丙申,〃敕鎮守遼東都督劉江等曰,立邊防以嚴內外,先王之制不可不謹。自今非有御寶文書不許出塞。雖傳朕言,而無御寶文書者,皆不許。其境內商旅及公幹有驗者聽〃 。
明朝禁止軍民官員與外人私相往來,所謂〃人臣無外交〃,雖宗室親王封疆大吏也不例外。既為防止〃人臣〃造成內患,更防止其勾結敵人洩漏軍務引起外患。永樂五年四月戊戌,〃敕甘肅總兵官西寧侯宋晟曰:〃朝廷禁約下人私通外夷,不為不嚴。比年回回來經商者,涼州諸處軍士多潛送出境,又有留居別失八里、哈剌火州等處,洩漏邊務者。此邊將之不嚴也。已別遣監察御史核治,自今宜嚴禁約〃。〃 同年八月庚戌,〃敕陝西行都司都指揮陳敬及巡按監察御史曰:〃人臣無外交,古有名戒。我太祖高皇帝申明此禁,最為嚴切。如胡惟庸私通日本,禍及身家天下後世,曉然知也。今邊境猶有玩法嗜利之人,往往潛住卜籠吉兒、沙迷查干諸處,詭稱朝使,索取寶物,或於道途竊盜外夷所貢善馬,或為商販圖利,此皆邊將不謹致然。都指揮為朝廷鎮守邊境,御史為國家耳目之臣,皆坐視不理,可乎?其悉心廉問防閒,不可縱弛〃〃 。
對於邊將與〃外夷〃的交往,防禁更嚴。永樂四年八月庚子,〃以遼東鎮守保定侯孟善所為非法,降敕切責之曰:〃將之禦寇,猶犬之防盜,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