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部分

有什麼妙計但說無妨。”

許靖道:“不如讓群臣一起進宮面見太后和皇子理,所謂眾志成城,群臣一起勸喻,太后怎麼都會聽勸的。”

郭攸之轉念一想,也是,如果群臣一起去勸太后,太后迫於壓力就不得不降了。

畢竟她們兩母子生活在深宮裡,全賴這班大臣為他們治理天下,他們發出的命令也全靠這些大臣執行。如果所有大臣都和他們不是一條心了,他們就變成了光桿司令,他們就什麼都不是了,這個時候,他們除了投降實在是沒有任何其他選擇。

於是,郭攸之答應了許靖的要求,讓許靖帶著群臣一起入宮勸劉理和太后投降。

第七十六章 外交部長

第七十六章外交部長

劉琰自告奮勇要去說服馮景投降,在他表態後,也陸續有幾個官員表示願意去做說客。

劉厚尚且年幼,長期窩在“工業部”搞技術開發,長大一點後又常年在外征戰,對成都的官場不是很熟悉,但是郭攸之不同,他本來就是蜀國的官員,對這些人可謂知根知底。

他知道劉琰平時就是個能言善辯的人,是個做說客、搞外交的絕佳人才,在耍嘴皮子功夫方面,其他幾個官員都是不如他,於是,他果斷地點了劉琰的名字,讓他負責這次勸降事宜。

可是,正當他帶著劉琰想走出帳外時,卻意外地發現走不了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他被包圍了,怪只怪他剛才一時口快,說出了“免罪、官復原職”那麼誘人的條件出來。

現在他正被幾十個紅了眼的官員圍住,左一句“郭大人”,右一句“郭先生”地叫喚著,就是不讓他出門口。

大家的心思很明顯,就是想讓他再多給點將功贖罪的機會大家,最好大家最後都平安無事,該幹什麼職位還幹回什麼職位,那就皆大歡喜了。

郭攸之自然也是明白這些傢伙的心思的,他之所以敢許下那個承諾,其實是因為他心裡有底。之前他就跟劉厚討論過這些官員的何去何從問題。

兩人的意見比較一致,就是現在蜀國人才凋零,要找幾個讀過書認識字的人出來做官很難,所以現在不可能將這些官員都誅殺,只能懲治首惡。

除了幾個首惡之外,其他人如果有作惡的,當然也要嚴懲,而對於那些只是見風使舵,趨炎附勢而沒有什麼實際惡行的,只要小小懲戒一下就好了,估計就是個降職留用的下場。

當然,由於仗還沒打完,時間緊迫,他們也沒時間去詳細討論這些事情,只是大概定了個調調而已。

不過,就是這個調調,使郭攸之心裡有了底,既然陛下不會嚴懲這些人,最後還會用這些人來維持朝廷的運轉,那麼,對於有立功行為的人,給他們謀個官復原職應該是沒有什麼壓力的。以他對陛下的瞭解,他對此種安排應當是不會有什麼意見的。

可是,問題是,現在僧多粥少啊,還沒投降的將領就只有那麼幾個,而像嗷嗷待哺的小鳥一樣張著嘴叫個不停,等著立功贖罪的官員多如牛毛,這讓他怎麼辦?怎麼分配這些立功的機會?

其實現在還待在這裡的官員也羨慕之前隨軍出征去勸降的官員,心裡也暗恨自己怎麼那麼笨,就算和那些守將沒有交情,不是還可以憑自己的嘴皮子去說服嗎?自己之前怎麼就沒有想到呢?還是劉琰這傢伙心思活絡啊,不愧為蜀中名士。

郭攸之看著群情洶湧的官員,心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會耽誤正事的,於是,他抬起雙手,做了個下壓的動作,大聲道:“大家靜一靜,大家靜一靜。”

人群漸漸安靜了下來,大家又齊刷刷地看著這位能決定他們生死的年輕官員。眼中露出那種渴望的之情差點淹死了郭攸之。曾幾何時,這位二十來歲的官員在成都的官場中只是個小一輩的人物,只因走了狗屎運,被先皇看中,挑選出來做太子舍人,跟著太子征戰幾年,現在已經一躍成為人人需要巴結的皇帝跟前的紅人了。

“諸位,陛下之仁厚不輸於先皇,對於有功之士從不吝獎賞。各位如有立功的心思,宜趁早把握機會。目前除了少城咸陽門守將馮景沒有歸降外,還有駐守在軍營的金吾衛將軍吳毓、駐紮於江橋門的牙門將牛旦和宮城。

各位如果有意立功,可在這些地方任擇一處。不過因為人多地少,所以,大家最好先商量個先後順序,然後按順序逐一去勸說。

好啦,請大家讓開道路,讓郭某和劉大人出去,你們如果定好先後順序後,只要告訴門外的衛兵就可以了,他們會直接帶你們到相應的地點,你們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