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解】
巧言亂德也就是《學而》篇裡所說的“巧言亂色,鮮矣仁。”
小不忍則亂大謀卻很有些陰謀哲學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個 “忍”字。
所謂“心字頭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所謂“忍得一時 之氣,免卻百日之憂。”
忍什麼?
“忍小忿面就大謀。”(蘇軾《留侯論》)
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闖禍而敗壞大事。
忍小利而圖大業。
這是“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忍辱負重。
勾踐忍不得會稽之恥,怎能臥薪嚐膽,興越滅吳?韓信受不 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陰侯? 甚至也包括忍“婦人之仁。”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是嘆?”(陸龜蒙《別離》)
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沒有螫手斷腕的勇氣,兒女情長,成 不了大事業。
好一個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級層次上,未能深入理 解“忍”字的多層次內涵。
不過,就連楚霸王項羽尚且過不了“婦人之仁”一關。又有 幾人能真正參透呢?
………………………………………………
眾惡必察,眾好必察
【原文】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
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一定要考察究竟是為什麼;大家都 喜歡他,也一定要考察究竟是為什麼。”
【讀解】
怕的是這人特行獨立,高風亮節而遭人毀謗,如那些“有爭 議的幹部”。所以應當考察他的工作實績,而不應僅僅以“眾惡 之”為依據。
又怕的是那人黨同阿比,雖得眾人稱讚但實際上並無德行,是 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鄉原先生,所以也應仔細考察。 在《子路》篇裡,子貢曾問孔子說:“一鄉的人都喜歡他,怎 麼樣?”孔子說:“還難說。”子貢又問:“一鄉的人都厭惡他,怎 麼樣?”孔子仍然說:“還難說。不如一鄉人中的好人喜歡他,壞 人厭惡他。”
這實際上也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的意思。 《管子·明法解》)說:“昏亂的君王不考察臣下的實際功勞,眾 人說誰好就賞誰;也不審查臣下的罪過,眾人說誰壞就處罰誰。這 樣的結堅果,往往使奸臣沒有功勞卻得賞,忠臣沒有罪過卻受罰。所 以明說法:當官的失去統治,是因為他憑人們的毛病和毀謗來進 行賞罰。”
領導者用人,不可不引以為鑑。
………………………………………………
有錯不改,錯上加錯
【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犯了錯誤而不改正,這就是錯上加錯了。”
【讀解】
《韓詩外傳》卷三還引了孔子的一句話,湊在一起剛好是從正 反兩方面來談同一個問題—一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而改之,是不過也。 說來也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問題在於,有了過錯怎麼 辦?正確的態度當然應該像孔子在《學而》篇和《子罕》篇裡反 復說過的:“過則匆憚改。”不要怕改正錯誤。但一般人恰恰就是 不勇於承認錯誤,也不勇於改正錯誤。究其心理,一方面是難過 面子關,由於不好意思而文過飾非。另一方面是心存僥倖,以為 人家不會發現自己的錯誤,結果是欲蓋彌彰,在錯誤的泥坑中越 陷越深,就像那些不能自拔的賭徒或貪汙分子一樣。
都是糊塗,或者說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
………………………………………………
與其空想,不如學習
【原文】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地思考,結果沒有 什麼收穫,還不如學習。”
【讀解】
孔子已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要求學與思並重。這裡怎麼又說思不如學呢?” 想來,凡事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聖人也不例外。學與思兼 顧當然最好